孔椅梅
广州市番禺区石壁街石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广州 511495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指由于女性盆底肌肉松弛、盆腔支持结构缺陷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疾病[1]。临床上以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性功能障碍、粪失禁为常见类型,其中以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最常见。当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分娩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具有独立性[2-3]。一般产后早期女性无明显盆腔脏器脱垂症状,无不适反应。若未积极进行康复训练,10~15年后患者生活质量会受到疾患的严重影响,增加其痛苦。此外,不同国家、地区医院产后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也不同,本文旨在根据我国产妇实际情况选择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最佳时机,同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与指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间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的50例产妇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25例。入选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组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32.8±2.1)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6例,顺产10例、剖宫产15例;对照组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32.7±2.0)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5例,顺产9例、剖宫产16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产妇选择产后3个月开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研究组产妇选择产后42d开始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康复训练方法:护理人员加强产后宣教,发放健康保健知识手册,耐心讲解分娩对女性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同时给予常规会阴护理。指导产妇早期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了解产妇盆底肌情况、个人情况及学习能力,制定针对性盆底肌功能锻炼计划,包括盆底肌肉锻炼法及盆底康复器。盆底肌肉锻炼法:产后第10天由责任护士指导产妇有意识收缩臀部肌肉,同时紧闭阴道、尿道及肛门。保持上述状态收缩3s,放松3s,持续15min,每天训练3次。此外,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每天训练次数,帮助产妇掌握正确训练方法并做到持之以恒,在家坚持盆底肌康复锻炼。产后6~8周返院复诊同时评价疗效。盆底康复器:又称为阴道哑铃,康复器分为五个不同的重量级,编号依次为1~5,重量随着编号的增加逐步增加。初次训练时首先选择直径最大、重量最轻的球囊,嘱产妇正确收缩盆底肌肉,将康复器在阴道内保持1min,并逐渐延长康复器在阴道内保持的时间。与此同时,训练产妇站立位、坐位、慢步走及快步走,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及康复器重量,15/min,1次/d,确保产妇完全掌握盆底肌锻炼方法,并坚持在家中锻炼。
(1)观察两组盆底压力分级情况,采用压力张力器检测患者盆底压力,根据压力表刻度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Ⅰ级:<10分,产妇收缩时间为0s,无收缩表现;Ⅱ级:10~15分,出现纤维性颤动,收缩持续时间为1s;Ⅲ级:15~20分,产妇完全收缩无抗力,保持收缩时间2s;Ⅳ级:>20分,产妇完全收缩有抗力,保持收缩时间>5s。(2)观察两组患者尿失禁发生情况,将两组训练前、训练后尿失禁阳性率进行对比。(3)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训练后盆底肌力变化,包括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5]。(4)对比两组尿失禁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
采用SPSS19.0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以[n(%)]、()分别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并分别采用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盆底压力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康复训练前尿失禁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康复训练后研究组尿失禁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尿失禁阳性率比较[n(%)]
表1 两组产妇盆底压力分级比较[n(%)]
表3 两组训练前、后盆底肌力比较(x ± s,级)
训练前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两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尿失禁发生率、严重程度比较[n(%)]
对女性而言,妊娠与分娩过程属于特殊生理时期,此阶段女性机体激素水平发生很大变化,导致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盆底支持结构,增加盆腔器官脱垂风险,严重影响女性盆底组织[6-7]。产后盆底肌训练是一种非手术性的功能康复性训练,可起到加强生物反馈的作用,具有无创、无痛、高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临床产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相关研究表明[8-9],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年龄、肥胖、妊娠、绝经、尿路感染、盆腔手术、分娩次数等,其中以妊娠、分娩关系最为密切。
女性盆底肌肉承托着盆腔脏器,一旦盆底肌肉受损则会引起盆底功能障碍,一方面造成患者身体上的不适,另一方面影响女性正常婚姻生活质量。盆底肌肉锻炼法又称为Kegel运动,主要是指产后有节律地自主进行盆底肌群收缩及放松运动,进而增加盆底肌力量,帮助产妇有意识控制盆底肌肉,合理调整盆底肌活动,指导产妇自主进行盆底肌训练,并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进一步提高对损伤盆底肌的修复效果,改善产妇阴道紧缩度,达到预防、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的双重目的[10-11]。盆底康复器又称为阴道哑铃,主要用于辅助盆底肌肉收缩联系,起到增强盆底肌肉、提高盆底肌收缩能力的作用。盆底康复器由医用材料制成,是一种金属内芯的塑料球囊,球囊重量不等,形状及体积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产后盆底康复器禁用于月经期及恶露未净者。本文结果显示,两组盆底压力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训练前尿失禁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康复训练后研究组尿失禁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产后42d开始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压力,减少尿失禁情况的发生,降低尿失禁阳性率,与当前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2]。早期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产后盆底肌力的改善,当前在亚洲国家提倡产后42d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而在一些欧美国家提倡产后2个月、3个月开始康复训练[13-14]。因此,应根据我国妇女自身特点找到适合其个人特点的产后最佳康复时机,推动规范化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训练前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且两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产后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产妇盆底肌力的改善,可对盆底神经、肌肉起到唤醒作用,提高阴道紧缩度,改善敏感状态,更好地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产后早期人体机能相对较薄弱,但也是康复的最佳时机,产后42d产妇需返院复查,并检测盆底肌力,若产妇在此阶段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基本可在产假内完成全部疗程[15]。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产褥期刚结束,产妇身心仍处于疲惫状态,思想上对即将进行的早期康复训练准备不足。此外,产妇此阶段仍伴有外阴阴道充血症状,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阴道疼痛、阴道出血、尿频、阴道炎、乳汁减少等问题,护理人员需高度重视上述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16]。
综上所述,产后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越早对产后张力性尿失禁的预防、治疗效果越理想。产后早期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训练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积极预防尿失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