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珍 陈永娇 刘凤娟
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产科,广东清远 511500
下肢静脉栓塞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从而阻塞静脉管腔,引发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轻度下肢静脉栓塞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重度下肢静脉栓塞可导致急性肺栓塞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或导致血栓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伴随人们饮食结构改变与高龄产妇的增多,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逐渐增高。临床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静脉栓塞不仅威胁母婴健康,并且长期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3-4]。有报道显示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为同龄未妊娠女性的4~6倍,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是自然分娩的5倍,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的围产期死亡比例占10%。故剖宫产术后对下肢静脉栓塞进行有效预防干预对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给予给予治疗组50例剖宫产产妇“常规护理+自拟产后熏洗方沐足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康复治疗”,旨在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最佳方案。现将相关临床资料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我院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35岁,平均(28.4±0.8)岁。初产妇67例,经产妇33例。体重 50~ 75kg,平 均(62.5±5.1)kg。 手 术 时 间0.5~ 1.2h,平均(0.8±0.2)h。100例产妇均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剖宫产手术,术后使用镇痛泵者89例,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縮宫素静脉输注1d。本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要求,所有入选产妇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剖宫产产妇,无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病变,无中药过敏史者。排除标准:合并下肢感觉障碍疾病者、语言沟通障碍者、配合度较差者、合并主要脏器疾病者、心功能不全者、对中药成分过敏者、合并皮肤损伤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单盲法观察的设计方案,随机将10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年龄 21 ~ 33 岁,平均(27.9±1.1)岁,初产妇 33 例,经产妇17例,体重52~74kg,平均(61.9±5.4)kg;对照组50例,年龄24~35岁,平均(29.1±0.6)岁,初产妇34例,经产妇16例,体重50~75kg,平均(62.6±4.9)kg。两组产妇年龄、孕次、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50例剖宫产术后进行常规护理预防下肢静脉栓塞,护理方法为术后卧床休息期间指导产妇定期变换体位,每2小时变换体位1次,并适当进行下肢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流通,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以产妇自觉无不适感、无切口牵拉痛为宜。改术后8h进食粥水流质,以增加产妇体液,防止缺水。术后可常规进食时嘱产妇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食物,术后多饮水以降低产妇血液粘稠度。
治疗组50例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产后熏洗方沐足配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1)产后熏洗方沐足:取益母草20g,当归10g,桃仁10g,艾叶 10g,炮姜6g,川芎10g,研磨成粉后加入3000mL热水浸泡20min,指导并协助产妇取舒适体位,将产妇双足放置于盆边进行熏洗,待水温适宜时将产妇双足浸入药液中沐足,药液浸至产妇踝关节处,用中单覆盖包裹产妇双足和足浴盆以保持药液温度,沐浴时双足相互搓洗,结束后擦干产妇双足,沐浴时间为 20 ~ 30min/次,1次 /d,连续应用直至产妇出院。熏洗沐足时注意药液温度,积极询问产妇自我感觉,防止烫伤发生。因药液沐足时足部及下肢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增加,可引起头部急性缺血症状,出现头晕目眩等表现,应做好相关防范。(2)气压治疗:术后当日起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四川千里倍益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QL/IPC-AI)从产妇脚底经小腿、膝盖至大腿根部以周期性充气加压方式进行序贯加压,加压间隙5~6s/次,经反复加压和释放压力促进产妇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气压治疗30min/次,2次/d,以3~5d为1疗程,部分肥胖或切口疼痛致无法下床活动的产妇,以7d为1疗程。气压治疗时注意产妇自我感觉描述,时刻关注产妇有无心脑血管不适的发生。
(1)观察两组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效果。(依据产妇主诉、临床症状表现、临床体征、辅助检查、彩超检查等进行疗效判断[2]。显效:术后3~6d产妇无下肢疼痛、肿胀,可正常下地活动,体温水平正常,出院14d后随访产妇无异常感觉。有效:产妇有单侧或双侧下肢酸胀、隐痛表现,产妇体温水平正常,经彩超检查提示无异常病变。无效:产妇有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症状,下地活动困难或直立后疼痛加剧,产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经彩超检查提示静脉血管内无彩色血流信号、频谱信号。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观察治疗结束后第6天产妇双下肢有无肿胀、皮肤温度异常、皮肤颜色异常、腓肠肌试验异常情况。上述检查异常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院14d后进行随访,调查产妇有无异常感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3)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产妇双下肢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无痛为0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为10分,0~10分表示疼痛程度由低至高。(4)评估产妇产后肌力恢复情况,将肌力分为0~5级,共计6个级别。肌力恢复速度以1h肌力恢复至4级与2h肌力恢复至5级为阳性。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产妇产后下肢VAS评分情况比较(x ± s,分)
治疗组50例产妇显效43例,有效7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50例产妇显效38例,
有效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0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疗效与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比较[n(%)]
治疗组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为2.0%(1/50),对照组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为2.0%(1/50)。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4.944,P>0.05)。
两组产妇术后3、7、14d双下肢VSA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组50例产妇产后1h肌力恢复至4级38例,对照组50例产妇产后1h肌力恢复至4级29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治疗组50例产妇产后2h肌力恢复至5级46例,对照组50例产妇产后2h肌力恢复至5级37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术后肌张力恢复情况比较[n(%)]
剖宫产产妇是下肢静脉栓塞的高发人群,具有发病率、病情进展快等流行病学特点。剖宫产产妇术后易出现下肢静脉栓塞的原因较多,如何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临床预防和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常见方法有:(1)防止血液凝固性增加及血管损伤;(2)避免血流减慢;(3)采用药物预防血液高凝状态[6-7]。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气压治疗逐渐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防治之中。气压治疗即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利用其气压推动原理,刺激产妇双下肢穴位,实现按摩下肢肌肉、加速肢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8-9]。且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操作简便、安全,无噪声和不良反应,在促进产妇肢体血液循环的同时,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液流动的速度,促进组织渗出液的吸收,减少了炎性物质对周围的刺激,最终减轻产妇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形成[10-11]。
下肢静脉栓塞在中医领域属“脉痹”“股肿”范畴,中医理论认为下肢静脉栓塞是因外伤、湿热流注血脉经络,致气滞血凝、淤阻经脉而成。本病变化的根本在于血瘀,故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12-13]。本研究所取自拟产后熏洗方熏洗沐足法,熏蒸时促使产妇机体排汗,使双下肢毛细小血管扩张,加速了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水肿。益母草、当归、桃仁、艾叶、炮姜、川芎,诸药合用具有活血消肿镇痛之功效[14-16]。在熏洗沐足时,充分利用药液湿润热气,长时间作用于产妇下肢皮肤,可增加皮肤通透性,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起到清热散结、消栓通脉、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可以缓解产妇产后疲劳与紧张情绪,促进产后康复[16-17]。本研究中观察组有效率为100%,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为0;治疗组产妇产后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产后下肢VAS评分情况对比差异显著。表明采用自拟产后熏洗方联合气压治疗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具有一定效用,并且有助于减轻产妇术后下肢疼痛,促进产妇术后肌力恢复。在今后临床中可有计划的将该方案作为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扩大其临床应用,发展我院专科特色医疗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