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颖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称作“慕课”。它是以联通主义和网络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理论基础,课程范围覆盖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科技学科。目前,MOOC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学习完成后成绩达到合格水平,就可获得电子版的证书。同时MOOC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基于网络、教学互动性强、评价方式新颖等特征。其中,评价采用计算机点评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1]。皮亚杰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的过程,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将学习看做是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交互是学习发生的心理实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是一种交互学习[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影响学习者的行为,从而帮助学习者知识的构建。
Moore把远程交互分为学习者—内容交互、学习者—教师交互和学习者—学习者交互三大类[3]。何克抗认为,MOOC中的互动是涉及“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多重深度互动[4]。不论是哪种形式的交互,都涉及到以下问题:Who(交互对象是谁,与谁交互);What(交互内容是什么);Why(为什么交互);How(如何交互)。基更认为,教与学行为的分离削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削弱了学生和教育机构间的联系,与传统教育的最高程度的连续面授教学相比,很容易导致中途退学的发生。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采用“小视频+小测验”的教学方式。“小视频”指课程是由若干个5-15min左右的视频构成,知识粒度小、容量小,每一个小视频讲解一个知识点,遵循小步子原则,不会造成认知的负荷。学习者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小测验”指在视频学习过程中借鉴游戏过关的方法,贯穿一些选择或是判断题,学习者只有答对了才能继续学习。若是回答错误,通过回看前面的视频来帮助其及时巩固,强化“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并且可以集中学习者的专注力,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让学习者拥有更好的学习“沉浸感”。
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课后提供测验与作业模块,测验一般为20个选择题和判断题相结合,限时完成,回答完毕计算机即给出测验分数,可以查看错题情况。如果学习者对本次的测验不满意,根据测验内容的反馈,可以再重新测验,有效提交次数为3次,取最高分数作为最终成绩,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自由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获得反馈,对自己的表现一无所知,他们很快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及时的反馈,较好地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本门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评价采用计算机点评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者在评价别人的作业时,多种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学习者充分理解知识,利于知识的建构。
通过学习者的点击浏览、投票,计算机系统会自动地把一些问的好、答的好的问题置顶。事实上,有时不必自己问问题,看看他人的回答,问题就已解决。在讨论区的子模块设置了“发帖排行榜Top100”,展示了前100名积极参与讨论学习者的个人账号,试着找出这些人,对他们添加关注,并跟从他们。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时空分离而产生的学习孤独感、无组织感。
3.1.1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
生生之间的交互行为可以发生在一对一的学习者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一对多的学习者之间,还可能发生在多对多的自发组成的小组之间。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5]。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主导者。生生之间的交互形式有竞争、合作和自由交流。MOOC中生生交互主要是通过自由交流,既可以是集体性的也可以是个别化的;既可以是课堂限定的主题,也可以是广泛的交流。讨论区中学习者、教师的发帖、回帖都是公开透明的,这些便于获取的信息为研究MOOC交互行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真实地体验MOOC交互行为,笔者参与到MOOC课程《改进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中去,观察记录了课程开展各个阶段讨论的情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互,譬如课程讨论区、微信、QQ等线上交互方式。部分学生根据地区、兴趣、动机或学习愿望自发地组成学习团体,举办线下见面交流会,分享学习经验,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方式。但MOOC课程中的交互还是以线上交互为主。
3.1.2 同步、异步交互
从交互信息的反馈时间上看,交互可分为同步交互与异步交互两种。课程论坛是异步交互发生的主要场所[6]。在本门MOOC课程中,基本上都是异步交互,该平台其它课程也都是异步交互。这是因为没有一门课程提供了同步交互的工具,可以让学习者在观看视频时,能够与同一时间观看相同内容的学习者实时地交互。国外的有些平台通过在视频网页嵌入社交媒体工具(如Twitter、Facebook),实现了实时、同步交互。
不同的学习者倾向的交互方式相差各异。对于冲动型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渴望自己的观点可以及时得到别人的反馈,这种类型的学习者倾向于同步交互工具。而沉思型的学习者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观点细细斟酌与整理,经过谨慎思考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他们更喜欢使用异步交互工具进行交流。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的交互需要,促进有效交互行为的发生,提供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势在必行。
3.2.1 课堂讨论区发帖、回帖量
该课程为期6周,本次开课的选课人数为4 548人,大部分为高校在校生,一部分是各学段的教师,小部分是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讨论区上学习者共发表了246个主题帖,由教师和助教发布的主题帖共有49个,对这些主题帖的回复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主题帖回复个数统计
由表1可知:回帖热度呈现较低水平。有112个主题帖没有得到回应,占总数的38%,意味着这部分的问题基本没有得到解决。参与课程讨论的人数较少,只有极小部分学习者是积极参与者,他们主动地表达、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课程讨论区的建设和新知识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绝大部分的学习者都扮演观望者的角色。他们登陆讨论区,浏览、阅读其他学习者讨论的主题内容,但很少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造成了教师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程度,给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弊端。
教师的参与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课程学习者发帖中有6-20个人回复的主题帖有15个,占总数的5.1%,据观察这15个主题帖中有11个是有教师参与的,这充分说明教师的参与,引起了学习者的高度重视,使帖子的受关注程度明显上升,即教师的参与引导对学习者的关注点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起到指导者、引导者的作用,并非是主导者,主要还是学生间的交互。同时,有31个主题帖的回复超过100个,究其原因,课程评分标准是影响帖子关注度的重要因素。这31个主题帖是由教师发布,且回帖采取计分制的,这和最终考试成绩、申请证书密切相关,所以大多数的学习者在这一板块的讨论非常积极。
3.2.2 讨论主题统计分析
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类目分析方法,将讨论区的主题分为认知类、教学管理类、情感交流类和其它。对这246个主题帖进行分类,见表2。
表2 生生讨论主题类型统计
由表2可知:课程讨论主题以认知类为主。该课程讨论主题涉及认知类、教学管理类、情感交流类和其他一些闲聊的帖子。主要以认知类中的知识点的探讨为主,这可能是与课件的特点有关,每个课件由一个小知识点的视频组成,易于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小知识点的学习。
学习者情感交流较少。缺乏面对面的沟通,缺乏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辅助,必定给人际交互中的情感交流带来一定的难度[7]。情感交流类的主题帖共有30个,占比10.2%。其中向老师和同学问候、感激类的主题帖有12个,表示激励的有18个,这18个中还有7个没有回帖。其中学习者“raorao126”发帖说:“这么多的发起贴,真需要好好学习才能提出相应的问题,一定要努力啦!”对该帖的回复有2人,但仅仅是简单的鼓励,如“加油”,并未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虽然网上交互不能够完全的复制面对面交互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有温度的体验,但是情感交流类的帖子却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者较关注课程证书。在教学管理类中,关于考试安排、课程安排、证书申请的主题为67个,占总数的22.7%。这类主题涉及到证书的获得,学生对这部分的关注主要是与学习这门课的动机密切相关,渴望获得证书。
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及其分析得出:课程注册的学习者较多,但参加讨论的学习者却相距甚远;学习者交互方式的需求多样化,但平台仅仅提供了在线异步交互的方式,这对于一些有线下交互、实时同步交互需求的学习者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比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教师的参与和及时反馈,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认知类内容的交互是师生、生生间交互的主要内容,情感类交互所占比例较小。基于以上MOOC课程交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提升MOOC课程交互行为的策略。
在MOOC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应积极创设学习者主动参与的交互环境,提升MOOC平台的粘性。MOOC平台可以嵌入社交媒体工具,学习者在社交媒体模块可以实现实时同步的交互,同时学习者通过社交媒体交流模块可以观测其他好友彼此间的学习进度,进行即时通信、资源共享和信息转载。讨论区可采用级别升级功能,借鉴其他激励措施,如QQ软件的做法,根据学习者发帖、回帖数量及质量提供学习者级别升级服务,如星星、月亮、太阳等代表级别的符号。学习者可以获得其他成员的关注和认同,体现了自我存在感和荣誉感,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层面的需求,维持学习动机。
情感与认知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两个关键的维度,积极的情感交互能够对认知的发展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MOOC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学习资源,但由于MOOC学习中学习者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使他们在学习中经常感到孤独感,找不到现实交流的亲切感。又因为学习者间的交互大多仅限于知识方面,很少把情感因素融汇到交互过程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就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增强成就感,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利用学习者之间友好的情感体验,增加彼此之间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及时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
为了增强讨论区成员间的集体归属感,缩小心理距离,情感交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在MOOC课程平台设立一个虚拟的情感交互模块,如建立虚拟咨询室,并配备一名咨询教师帮助学习者解决情感方面的问题,增强学习者间的情感交互。
网络课程中影响学习者交互和参与数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参与的程度[8]。在与学习者的交互中,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直接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协作性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组建小组来完成任务,并且这部分任务被纳入成绩考核,激励学习者积极地参与交互活动。同时教师不仅要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课件、视频等学术性支持服务,还需要组织学习者线下见面会,提供情感交互等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在课程讨论区中不乏有积极参与者,积极参与者在交互过程中起着示范榜样作用、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找出积极参与者,采用奖励措施带动帮助其他参与者参与交互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