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红
摘 要: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了寻求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公证处作为国家证明机构,为人民提供法律服务显现出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投诉事件。如何看待矛盾事件以及产生原因,我們可以从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预防纠纷 绿色继承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人民群众会对某种事件或人群产生刻板印象,容易对窗口单位办事人员产生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从而在心里会产生事先防御与反应,如何化解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换位思考,提高共情能力。
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一度成为讨论的热点,这个问题因为得到共鸣,使事情的发展出现了喜剧性的变化,公安部门及时作出解释,使人民群众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证明,慢慢平息了此次事件。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公证人员,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质问,“老百姓办事不容易,国家领导都说了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做法是何其荒谬,你们还这么办事?”为此,我们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耐心解释,待当事人抗拒心理淡化后继续办理公证。因此,笔者想以此文来谈一下民众办理公证时的心理以及作为服务窗口部门,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随着法制的日益健全,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走入公证处办理公证以预防纠纷保护自身权益的人越来越多。正如医患关系不好处理一样,我们工作人员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
由于公证处不具有调查权,很多证明材料需要当事人提供方能顺利进行之后的公证工作。但是很多时候当事人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些材料或者在搜集材料开具证明的时候遇到困难,工作人员动动嘴,老百姓跑断腿的负面印象就慢慢浮上当事人的心里。这些归结为一点就是证明难,难证明!以提供被继承人父母户籍注销证明给为例,如果没有当事人提供的书面证据作为线索,公证机构后很难查证并认定被继承人的父母已经死亡而排除其继承权,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老人去世后选择的是土葬,且未立有墓碑,甚至因为土地政策的变迁很多土葬的坟墓也不知所踪,时间久远,也不能找到证明被继承人父母已经死亡事实的证人,而通过子女的年龄推断父母年龄并作出被继承人父母已经死亡的认定又太过随意,穷尽想象都没有办法证明的事情,当事人必然会理解为是工作人员的故意刁难。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公证处实施了绿色继承公证,当事人负责提供基础信息,公证处有专门的调查机构去核实并调取相关证明材料,核实无误后直接出具公证书,而这个过程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十分不易的,但是确实真正地做到了为民服务。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20年,我国将建成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信息库将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集纳公民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基础信息,因此,一些省市地方的派出所将不再出具六类证明:未落户证明、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除外)、健在证明、实际居住地证明、同一人身份认定证明、除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居民身份证号码外,其他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证明。在信息库建成之前,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的法定证明。如果对相关证件存疑、确有必要对身份信息进行核实证明,也应当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要求,由相关单位以公对公的形式向公安机关提出核查申请,这也就意味着办理户籍信息能体现的信息的相关公证时,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时,须由公证人员开具介绍信前往派出所,初步看来这是为了便民,可是结合实际来看这种做法也许会为当事人带来不便,需要办理此类公证的当事人多为出国旅游、移民、谋职等,对公证书出具时间都有迫切的要求,公证人员流失严重,工作量大,不能保证每项需核实的材料都能及时前往派出所办理,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就会影响当事人的使用。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公证事项范围也将因此被划分一部分。信息化社会,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当事人前来办理公证的终极目的就是预防纠纷,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因此,在思考问题是难免偏执于自己一方,而在他认为公证人员办理公证时偏向于保护对方利益时就会有所怀疑,公证人员是否收取对方贿赂,对公证处的公平公证产生怀疑。法律意识淡薄的人群,即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来到公证处办理公证时也是怀有抗拒心理的。为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公证员,认真研习专业知识,认真工作,树立正面形象。
结语
从大环境来看,我们要遵循依法治国的理念,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