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帅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仍然较为滞后。其中,制度缺失、缺乏统筹规划以及农业金融服务风险收益结构失衡是导致滞后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服务体系,强化政策引导,重视服务创新,鼓励信息技术运用,促进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资本的“微”发展。
【关键词】农业金融 社会资本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会资本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加,我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我国在农村的金融机构改革持续推进,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布局也越来越多,服务覆盖面也日益拓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我国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金融产品在不断多元化、多样化,从而使对农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三是我国金融机构对于农业、农村的贷款增速稳步上升,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为3.9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7%;四是我国政府关于社会资本对农业的金融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增强,连续五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对农业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五是社会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增强对农业服务的覆盖面与便利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批 “金融+农户”、“金融+特色农业”等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服务模式,增强了社会资本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仍然较为滞后。一是从总量上看,我国社会资本在农业领域发展不充分。以2017年为例,农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3.2%,而这3.2%的比例却需要向2亿多户农民提供支持。这说明了社会资本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相对于社会贷款总额而言占比仍然较低,社会资本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总量不足。二是从结构上看,我国社会资本在农业发展方面缺乏精准化。一方面我国农业金融产品仍以金融贷款为主,缺乏不同农业经营业态的差异化产品;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农业金融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量的拓展为主,缺乏对农业的精准支持。
支持农业领域社会资本发展的制度缺失。一方面,我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强调了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仍然缺乏支持农业金融服务发展的针对性措施,也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指导体系。制度安排的缺失阻碍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另一方面,我国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仍然以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为主,金融机构的布局较为单一。这些金融机构的管理与运营制度主要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农业发展的专门性、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支持农业发展的社会资本缺乏统筹规划。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同。在我国东部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资本需求渠道更加多元化,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更具有综合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仍以家庭生产为主,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相对较为单一。不过总体看,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对社会资本的需求正变得日益多样化。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仍以传统贷款为主,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支持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不足,缺乏统筹规划机制。
农业金融服务风险收益结构失衡。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一系列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政策会不断出台。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建立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的不断改革,使农村土地产权具有一定的市场抵押价值。但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土地交易产权流转市场尚未完全确立,农村土地市场定价不确定性较高,供需的交易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这就导致社会资本缺乏支持农业融资的动力,抑制了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链条长、风险大、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缺失等特点,使得社会资本向农业提供融资时面临较高的收益要求,在我国农业产出附加值较低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向农业提供融资的高风险与低收益矛盾较为突出。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中央各部委在社会资本利用方面的引导作用,逐渐放宽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限制。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鼓励社会商业金融机构通过现代信息互联网技术到乡村建立技术网点,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鼓励社会金融商业机构与各地乡村建立“点对点”服务站,加强乡村农业生产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二是建立差异化金融支持体系。一方面,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阶段及不同经营主体,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产品,并探索建立权益融资、贷款融资以及金融保险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并通过采取定向降准、再贴现等多种方式对提供农业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倾斜,以激励商业金融机构发展农业金融业务。
无论是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还是实现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应发挥在地方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地方农业发展阶段及经营模式,从三个方面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工作:一是通过建立税收激励机制与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向农业,积累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的总量。二是重视地方重点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管理,通过农业重点工程的建设,采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向地方农业重点工程投资,实现社会资本服务农业生产的目的。三是加强地方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的创新。地方政府在保障加强地方农业财政支持的同时,探索尝试地方财政贴息、担保等创新手段,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降低金融机构向农业提供金融服务承担的风险,进而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业。
鼓励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与金融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支持力度。一是鼓励商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内容与方式。对农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经营模式,分析研究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差异,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产品。二是依靠现代化金融技术加大对农业服务提供的覆盖面。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针对农业经营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农业农户数据库,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分层次、分类别地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三是加强对农户的金融培训工作。定期举办针对农户的金融培训,加强金融产品的介绍与宣传。四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产经营者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另一方面及时总结农业金融服务工作的经验,大力推广好的做法。同時,定期报告相关部门,便于政府对农业金融工作进行跟踪管理。
(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许珊珊、许丹丹:《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探究》,《农业经济》,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