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吴勇
师:刚刚课前同学们背了好几首古诗,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首。(屏显《题西林壁》)
(生读)
师:很好!刚才我们读的这些都是古诗,这里还有一首诗,我们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屏显小诗《狗》)
生(读):狗,我喜欢狗,是自己家的,会撒娇,会防小偷。我不喜欢狗,是别人家的,在他眼里,我好像变成了小偷。
师:刚刚这位同学读的也是一首诗,这叫儿童诗,与刚刚我们读过的古诗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1:古诗每一句的字数都一样,儿童诗就不一样。
师:你的数学学得很好!一下就数出来了,字数不同。还有谁想说说?
生2:儿童诗不是特别押韵,它的押韵并不严格,有时候甚至不押韵。
生3:还有就是格式也不同。我知道有的儿童诗很短,有的长一些。
师:古诗每一句字数都一样,而儿童诗有的句子长,有的句子短,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儿童诗。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写的就是儿童诗。(板书课题:学写儿童诗。)
【点评:由古诗引入儿童诗,在与古诗的比较中发现儿童诗的文体特点。这样的教学引入显得自然;这样的发现体现儿童性。】
师:刚刚我们看到了一首儿童诗,写得挺好玩的,很有画面感。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画面,这个画面配了一个字叫“梦”,我相信每个人都做过梦。来说说你做过的印象深的、比较好玩的梦。
生1:有一次我梦见自己睡着了又醒了,觉得自己好饿,于是我真的就去了厨房,打开了冰箱,发现冰箱里什么都没有。
师:我想问你这是梦,还是现实?
生1:梦。
师:梦中,你去厨房了,这叫梦游,梦游很危险的!(生笑)
生2: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去了一个漆黑的游泳池,在那儿游泳。后来我撞到墙上了,撞出了一个大包,感觉不疼,我知道这是个梦。
师:有人跟你们一样,也做了梦,他不光做了梦,还把自己的梦写了下来,写成了这么一段话,王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它,它已经跑了。梦像一阵风,从远方吹过来,想抓它,它已经离开了。
师:读得非常好,这样的文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写,我们平常写文章就是这样。你们知道吗?就是这样的文字,我改一种呈现方式,它就成了一首诗,知道怎么改吗?你们猜一下?想想刚才那首儿童诗的构段方式?
生1:每一句变成一行。
师:他说的方法叫每一句变一行,我觉得不准确,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
生2:遇到标点符号就换行。
师:遇到标点符号就换行来写,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屏显小诗《梦》)
梦
梦像一条小鱼,
在水里游来游去,
想捉它,
它已经跑了。
梦像一阵风,
从远方吹过来,
想抓它,
它已经离开了。
生(齐):是。
师:这样一下子就把它变成了一首小诗,还真的很特别。一旦把它变成小诗,你读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那种节奏感,配上音乐的话,你会把它读得更好。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读,配上音乐,看他们是不是读得更有诗的感觉。我们还是从刚才读过的三位同学开始。
(生配乐读)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读得都不错。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善于读书,很善于思考。梦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歷,写自己经历过的、有感受的事情就很容易写得精彩。同学们,我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关键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很有感受。(屏显:爸爸的呼噜)
生:爸爸和妈妈睡一个房间,我睡一个房间,他们打呼噜的时候我都能听见。
师:哇,穿墙了是不是,鼾声太厉害了。我想到一个词叫“此起彼伏”。不过你家最安全,小偷一进门就被吓跑了。我再提供一个关键词,相信你也有感受。(屏显:妈妈的化妆品)
生1:每天晚上我妈妈在她房间的卫生间里,用这个洗面奶洗,那个洗面奶洗,抹这个,抹那个,至少需要半个小时。
师:我知道我们班很多男孩子早上洗脸两分钟都不到就洗完了,是吗?
生:是。
生2:我妈妈非常喜欢化妆品,柜子里到处都是化妆品,她不仅喜欢给自己买化妆品自己化妆——
师:别着急,我特别期待下一句,她不仅喜欢给自己买化妆品,她还给谁买?
生2:她还给奶奶买。(生笑)
师:我特别担心你会说她还给爸爸买。(生笑)
师:我们再看看下一个关键词——(屏显:妈妈或奶奶的唠叨)
生:吃晚饭的时候我妈说少吃点儿少吃点儿,会长肉;我奶奶总是说多吃点儿多吃点儿,身体好……
师:既有妈妈的唠叨,也有奶奶的唠叨,这两个人唠叨完以后,自己都不知道该吃还是不该吃了。
生:我只要出去玩一下,回来后我妈妈就不理我了,还说你看那谁谁谁出去玩吗?没有哇。你看你,成天在外面玩。
师:看来“别人家的孩子”总那么优秀!来,我们换一个话题——(屏显:我的癖好)
生: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坐在沙发上看书,妈妈就会说我,怎么一直坐在那儿在看书?
师:你宁愿看书也不写作业!(生笑)
生:我哥哥知道,四年级时我能很快完成作业,但现在总是写到很晚,我书桌的周围都是课外书,忍不住就想看。
师:刚刚我们都讲到了自己的感受,不过有一个人比我们都做得好,他把自己的感受不仅说了出来,还动笔写了出来,用一行一行的小诗表达了出来。大家看看这个小作者是怎样写出爸爸的鼾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爸爸的鼾声
爸爸的鼾声,
就像山上的小火车,
它使我想起美丽的森林。
爸爸的鼾声,
总是断断续续的,
使我担心火车出轨了。
咦,
爸爸的鼾声停了,
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师:读得非常好。同学们大家看,就这样,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一行一行地写出来,就有了这首小诗。只要动起笔来,写两行,写三行,写两节,写三节都是没有问题的。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把你刚才说到的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吧。五分钟时间,写几行都可以,几节都可以。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师:写好的同学请举手。第一位写完的同学到前面来,请你读给大家听。所有的同学请注意,仔细听他读,看他是不是写出了自己有感受的事情,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生1:我就爱看书,写作业的时候妈妈的没收,我屡教不改;吃饭的时候爸爸的狠打,我被迫接受;哥哥的书找不到了,其实就在我的书包里。
师:怎么样?
生:写得不错,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我觉得他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师:谁来继续分享自己写的小诗?
生2:我的小诗题目是“妈妈的唠叨”。妈妈的唠叨没完没了,让我听得每次都睡着。妈妈的唠叨让我烦恼,就是小偷听了也都吓跑。妈妈的唠叨有多有少,如果停了那才真是好。(生笑)
师:非常有韵律感,太好了!我们继续分享!
生3:妈妈的化妆品:妈妈的化妆品,就像一座座高山,满满地挡在镜子前面。妈妈的化妆品,就像源源不断的小溪,一瓶一瓶地往家里买。“妈妈!”“哎!怎么啦?”“你是不是正在卫生间里化妆呢?”
生4:妈妈的唠叨:妈妈的唠叨就像下暴雨时的雨滴,使我想起天上的乌云。妈妈的唠叨总是没完没了,使我担心乌云会被累垮。哎哟,妈妈的唠叨终于停了,乌云和雨滴都解放了。
师:特别好,我觉得他写的特有意思的地方是“妈妈的唠叨就像下暴雨时的雨滴,使我想起天上的乌云。”特别有画面感,我能想到她妈妈唠叨的时候,脸色像乌云一样的颜色。
【点评:本环节教学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儿童诗写作内容的开掘。王林波老师选择的几个话题非常贴合儿童生活,“爸爸的鼾声”“我的课外书”“妈妈的化妆品”等等,这些内容就潜藏在儿童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儿童喜闻乐见;二是儿童诗言语形式的引领。王林波老师通过《梦》和《爸爸的鼾声》这两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儿童诗的构段方式,发现儿童诗的语言呈现的是“真实感受”。如果平常的记叙描写呈現的是客观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那么儿童诗流淌的则是主观的真切“感觉”。这是具有审美性质的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也是儿童诗写作教学的着力点所在。】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经做到了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爱看书的写书,对妈妈的唠叨有意见的写唠叨,对妈妈化妆品有想法的写化妆品。但这还不够,怎样更好地表达呢,我们来看一看其他小作者是怎么写的。请大家看前方,刚刚我们读过这首诗——《梦》,再读这首诗,这次我们关注写法,你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然后交流。)
生:这首诗有很多小作者的想象。
师:你读到哪个句子的时候感受到了他的想象?
生1:梦像一条小鱼。
生2:梦像一阵风。
师:梦像小鱼一样在水里游,像风一样向远处飞走。作者很会想象,写得真好!我们再来看《爸爸的鼾声》这首小诗,看看作者想象到了什么。
生:作者说爸爸的鼾声就像山上的小火车一样。
师:特别好。不止这一句,爸爸的鼾声停了,就像是——
生:火车到站了。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说了,妈妈的唠叨停了——
生:就像乌云和雨都解放了。
师:是啊,我们要学写儿童诗,首先要做到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大家做得特别好。同时,在写诗的时候还要写出自己的想象。不止如此,我们再看看《游戏》这首儿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游戏
“小弟弟,
我们来游戏。
姐姐当老师,
你当学生。 ”
“姐姐,
那小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
师:大家猜猜看,小妹妹太小了,什么也不会做,让她干什么?
(生猜测:让她做书包、凳子、听众、广播……)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写的——她什么也不会做。我看——让她当校长算了。(学生大笑)是啊!多有童趣啊!
师:在小朋友的眼中,班主任老师最厉害了,什么的都会,校长呢?只会在校园里转来转去。我们在写儿童诗的时候,不光要有想象,还要有一点儿童趣。
【点评:在这个环节,王林波老师则将儿童诗的文体特征进一步强化,他引入了“想象”。如何在儿童诗中表达自己的主观的独特感受呢?“想象”就是一条从现实生活通往诗意生活的路径。在这条路径中,王林波老师善于发现,善于求解,善于导引,让似乎不可教的儿童变得“可教”,变得“易写”,甚至“乐写”。】
师: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是怎么来的?修改,必不可少。刚才大家写了首小诗,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读,仔细想,从以下两个方面修改:一是要有想象,二是要有童趣。拿出刚才写的小诗,我们开始修改吧!自己改自己的,加上想象,添上童趣。
(学生动笔修改。修改好后进行交流。)
师:有很多同学已经有三处以上的修改了,谁来分享自己的修改?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刚才我们重点看的是有没有写出感受,这次我们重点关注有没有想象,有没有童趣。
生1:妈妈的化妆品,妈妈的化妆品就像一个个卫兵,保卫着镜子里的王国,妈妈的化妆品,就像一个正在练习方阵的班级,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妈妈!”“哎!怎么啦?”“你是不是正在卫生间里化妆呢?”“没有呀,我正在整理化妆品!”
师:最后一句加得特别好,“没有呀,我正在整理化妆品!”说明妈妈的化妆品——
生:太多了!
师:太多了,不给它们排一个合适的队都放不下。改得特别好。
生2:妈妈的唠叨,妈妈的唠叨就像下暴雨时的雨滴,它使我想起天上黑漆漆的乌云……
师:稍等,谁听出来了,他加了一个很重要的词?
生:黑漆漆。
师: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
生:对!
师:妈妈唠叨之前家里会有另外一种氛围?
生: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马上就有狂风暴雨了。
师:来,你继续!
生2:妈妈的唠叨总是没完没了,使我担心乌云会被累垮,妈妈的唠叨总是一句接一句,使我害怕乌云得叫来几个朋友。哎哟,妈妈的唠叨终于停了,乌云和雨滴都解放了。
师:写得很好,我们继续分享!
生3:眼睛,我喜欢用眼睛观察,因为它能看到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也不喜欢用眼睛观察,因为有时候我会看见试卷上恐怖的分数。
师:他特别加了一句“试卷上恐怖的分数”,请问这个分数被看见后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吗?
生3: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责骂。我还写了一首,也读给大家听听:梦,梦像一片雪花,在天空飞舞着,想碰它,它已经化了。梦像一缕烟,在烟囱上飘来飘去,想摸它,它已经散了。
师:他写了两首诗都特别好。我希望下来以后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小诗修改一下读给同桌听,同时也希望你把自己写的小诗誊写下来。
【点评:儿童诗的修改,王林波老师给出两个清晰的指向:一是“想象”,二是“童趣”。这两个维度,对于儿童诗而言,是儿童诗的生命之所在。沿着这样两个方向出发,我相信,學生的修改活动会卓有成效。】
指导仿写四法
笔者指导五年级学生仿写《新来的语文老师》,做了如下的指导方案。
A.“由上往下”法
先让学生从头往下观察我,头发、面部五官及表情等,然后是体型、着装。认真观察,如实描写,可以带上主观感受,观察得越真实就越成功。带上这样的要求观察后,一个真实的我“诞生”了——
郑老师个子不高,一米六左右,一头清爽短发,瓜子脸,大眼睛,塌鼻子,大嘴巴,每天都笑嘻嘻的,活像一个开心果。不过笑起来的时候,嘴巴都快把脸给盖住了。
B.“由下往上”法
一听“由下往上”写,学生一脸惊讶,我提醒:“你们平常低头写字读书的时候,老师突然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你身边,回忆一下,那一刻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受到启发,纷纷回忆——
我正在摇头晃脑地早读,突然,一双白色球鞋闯进我的视线里。我抬头一看,郑老师身穿一套白色运动服,额头都是汗,不用说,又是晨跑几圈回来了。不好,郑老师正笑眯眯地看着我,我心一沉,妈呀,我还不会背诵呢,救命啊——果然,郑老师说:“伟杰,你来背诵……”
C.“局部放大”法
“局部放大法”,只抓住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某方面的特点,比如学过的课文《一双手》,就只放大对张迎善的手的描写,以体现他植树造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想一想郑老师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一个学生说眼睛,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同学犯错误时她的眼睛变严肃了,而同学有进步,她那眼睛里的喜悦之情都快流出来了。一个学生说嘴巴,郑老师朗读太好听了,读课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很会讲笑话……
D.“特长引路”法
“特长引路”法,就是撇开外貌的描写,直奔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特长来写。如《小英雄雨来》,全篇没有外貌描写,而是从游泳本领高强、机智掩护交通员等方面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爱国的英雄品质。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很快挖掘出笔者“幽默”“一丝不苟”“坐不住”等特点。
我发现办公室里,就郑老师的椅子最孤独了,因为她根本就是一个“坐不住”的人。你看,下课了,人家老师都是坐在办公桌上改作业、喝茶聊天,可她呢,不是在班级改作业就是在和某个同学聊天,要么在礼堂里指导同学参加演讲比赛……
经过四种不同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饶有兴趣地去观察描写对象,挖掘出描写对象真实的面貌和性格特点。
(节选自《学生主动观察能力的培养》,作者郑爱菊,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龙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