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海 范莉娜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基础教育在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被广为提及。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所关注的“历史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其中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学习的基础技巧,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各种相关趋势和时间彼此之间的联系有重要的作用。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与时间又存在着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历史事件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具体到教学与时序观念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补充材料深层解读,使得学生形成清晰的过程性框架。
历史地图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这一有力工具。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被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
比如,讲到1840-1895年这一段历史,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师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主要是南部沿海五大城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甲午战争后,增辟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鸦片战争口岸均在东南沿海,甲午中日战争就深入到沿长江的各口岸,深入内陆。这些对于知识储备相对匮乏的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用地图来对比,学生就会明确:《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位于沿海地区,《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则沿长江深入内地,一目了然,且印象深刻。
又比如,讲到《南京条约》的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学生在记忆过程中,经常记错为“割让香港”,因为不理解而记错。如果配合地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香港岛”不等同于“香港”。所以历史课堂中的很多内容通过选取历史地图,让学生观察加深印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当然,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练习、运用、鞏固,慢慢积累而成。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尝试,针对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片面的、琐碎的、割裂的理解这一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贯串始终,并不断加强。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