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升,陈析,薛来锋,黄缨
(福建建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2)
当今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创造了新的发展生态。将“互联网+”融入到传统教育教学改革中,为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新征程,是教育信息化迈向2.0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在线和传统合理混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中等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2]。引导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是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需要。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是PowerPoint的一个插件。“雨课堂”通过微信及PPT插件实现师生的智能终端互联,在教学多个环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是完美融合线上线下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工具。
⑴“雨课堂”是PowerPoint的一个插件,关注“雨课堂”微信公众号后,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连接。授课老师可在“雨课堂”上创建一个班级,展示邀请码后邀请学生加入,接着教师便可选择开始“雨课堂”授课。
⑵在“雨课堂”上,可以实现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自动任务提醒等功能,在遇到不懂的课件学生可点击“不懂”来标记反馈。“雨课堂”可以自行追踪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全景式分析,可采集教学每个环节数据,量化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精准教学。
当前中职院校“重知识技能,轻德育”教育培养模式,导致德育教育投入不足。传统的德育教学中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存在内容陈旧、方式呆板、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较少、教学过程照本宣科的现象。课程很少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的道德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忽视个体创新,这样的德育课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重新审视中等职业学校当前落后的德育教学体系,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中等职业德育教育新的发展生态,以适应当前学生及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变化,真正达到德育育人的目的是很有必要的。
鉴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以建筑类中职学生德育理论课为研究对象,转变观念、因势利导,利用学生手中智能手机借助“雨课堂”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建筑类专业中职学生德育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筑专业中职学校的学生喜欢上动手较多的实践课程,整节课都静下心来听宽泛抽象的内容则有较大困难。学生偶尔预习或从不预习,很少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课上睡觉、特别是玩手机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学生学习近况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同一个班级要求教师应对多元化的教学起点和满足个性化的教学需求。
德育理论课是建筑专业中等职业学生接受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传统课堂上,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较少,教师缺乏在教学全周期对所有学生知识的接受消化情况量化考核,德育教学的学习效果很差。00后学生处于信息化社会,很多学生从小就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德育课堂应善于改革创新,敢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良好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效果。
根据建筑类中职学生特征分析、SEEP模型、Bersin混合学习设计理论,结合“雨课堂”的技术特点,设计了基于“雨课堂”技术支持下的中职学生德育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大部分,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⑴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授知识的重难点,通过慕课视频、试卷、PPT、语音信息等形式,将包含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发布到“雨课堂”学习平台,供学生查看预习。学生收到“雨课堂”平台学习通知推送后,扫码登录班级课堂,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任务。在预习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向教师提问或留言,也可参与同学讨论。老师根据课前预习的反馈及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总结,摸清学生的知识盲区,为课上知识重难点讲解做准备。
通过“雨课堂”课前自主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及时有效地探讨。
⑵课中完善提高
在课堂上,老师有针对性地对课前反馈盲区和重难点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课前、课中重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有效学习。课上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有疑问,可以课上发送弹幕反馈探讨,通过课堂互动,学生参与面更广,交流信息强度更大,沟通时效性和有效性更强。课上老师根据任务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检验、综合评价与反思提升的过程。利用“雨课堂”的“投票”功能对表现最好的小组投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经过自己加工内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果得到提高。“雨课堂”的课上限时测验可以自动分析学生答题情况,答题正确率,学生成绩排名,需要关注的预警学生等,为老师知识点进一步的讲解提供参考。
⑶课后巩固迁移
课后在“雨课堂”平台上进行在线测试,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有助于深刻地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技能,同时课后反馈结果也会引起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调节性思考。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发布讨论话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 基于“雨课堂”建筑类专业中职生德育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图
基于以上模式的分析与构建,我校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到建筑专业学生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上,以下以第三课第1课时“恪守道德规范 加强道德修养”为例讲述实施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了解家庭美德在新时代所蕴含的内容为知识目标,以认同道德基本规范,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为情感目标,以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为行为目标,课程以课堂讲授、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游戏作为教学手段。课程实施过程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和课后巩固3个环节。
在课前预习阶段,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作为情感目标,将需要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基本规范、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3个知识点,制作好课前预习资料,内容包含新闻评论、经典案例、视频资料、课前习题、调查问卷等,通过手机“雨课堂”平台实时推送给学生,学生自主安排预习。学生可以查阅自己学习进度、答题情况和个人关注点。预习过程有什么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报告老师功能反馈给老师,也可以记录自己心得笔记。教师在讨论区总结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薄弱的知识环节,以便依据学生反馈及时对上课内容进行有针对性重点讲解。
德育理论课堂教学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对预习问题进行讨论反馈,通过开启手机弹幕功能,学生即可在课件投影实时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教师根据讨论结果总结问题,然后设置知识点进行创境激趣,运用案例再现社会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乐学”兴趣。教师布置探究任务,组织学生小组辩论和合作搜集各建筑企业在“人品”方面核心价值观,通过展示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心得向其他同学进行解释、阐述,促进学生将所学新知识加以应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和课堂情况进行简单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章学习重难点。学生可在手机上与教师互动,并对讲课内容标记“不懂”或“收藏”。利用弹幕实现课堂互动,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被动乏味的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后教师可以发布课内限时习题检验和巩固前期学习效果,学生实时收到课后作业提醒,点击即可进入做题,教师通过“雨课堂”的“全景式记录”功能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引起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调节性思考,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进入“大数据时代”[3]。
选取我校17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1班和2班共102名中专学生为观察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常规教学的同时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选取17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3班和4班共106名学生为对照组,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课为多媒体授课,教师课前布置相关预习内容,课中多媒体教学,课后布置相关复习内容及作业。2组均于本节结束后进行知识点理论测试,“雨课堂”平台统一限时习题、统一监考,按相同评分标准评阅试卷,满分100分。
将2组学生在成绩、性别、年龄、授课教师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⑴2组学生学业评定成绩,包括课前预习成绩15%、课中评价成绩30%、课后作业成绩25%及理论习题成绩30%。其中,课前预习成绩主要包括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及预习效果,课中评价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随测及课堂状态,课后作业成绩主要包括作业参与度和完成情况,理论习题成绩为机考成绩,学业评定成绩为各分项成绩加权和。
⑵学生对德育课程应用“雨课堂”混合教育模式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表1 两组学业评定成绩比较(分,±S)
表1 两组学业评定成绩比较(分,±S)
组别t课前预习5.572显著性0.000课中评价17.7870.000课后作业19.6950.016理论成绩6.4200.005学业评定成绩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个案数102 106 102 106 102 106 102 106 102 106成绩74.24±5.86 70.54±3.44 80.67±6.15 57.35±11.79 80.16±5.90 62.33±7.07 70.96±12.12 58.30±15.97 76.66±4.03 60.86±6.68标准误差平均值0.58 0.33 0.61 1.14 0.58 0.69 1.20 1.55 0.40 0.6520.5650.000
采用 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成绩评价相关计量资料mean±SD的比较采用t检验;满意度调查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1)学业评定成绩
观察组课前预习、课中评价、课后作业及理论成绩和学业评定成绩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学生对教育方式满意度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88.2%,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4.2%。2个组别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0 <0.05),由于观察组的秩均值为117.58,对照组秩均值为91.92,即“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输出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Mann-Whitney U 检验
表3 检验统计量
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建筑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事关国计民生精品工程的质量,还能有效提升建筑业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现阶段建筑专业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已成为重大议题。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课前、课后学生学习情况及课堂讲授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量化把控度较弱,不能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并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有效信息,从而对于教学的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4]。周文君等在高职思政课中应用智慧教学工具,使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获得感[5]。本研究借助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实现建筑专业中职学生的德育理论课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旨在强化德育课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将课前、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借助微信移动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形式感到新颖、独特,教学模式满意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线下和线上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随时随地整合碎片时间学习,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雨课堂”全景式记录数据采集与分析,教师可以随时量化学生学习效果,评估自己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知识的内化。学业评定成绩结果分析也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教学过程各阶段学生重视和参与度大大增加,成绩得到显著提升。
由此可见,建筑专业中职学生对“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活跃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教师掌握和量化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