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志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5100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 第16号)指出,“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过近十五年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00 后”大学生进入高校、全球网民时代的到来,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方面也迎来了新挑战。
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在新时代下,如何引导与培育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行为,如何有效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政工作目标,成了新挑战的重要表现及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朋辈教育理念及其主要践行模式——朋辈导师制兴起,成了部分高校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及重要载体。
朋辈包含着朋友、同辈的含义,指的是年龄相当、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接近的群体,其所关注的问题和看法也基本相同或相近。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背景下,由于某些因素而引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人在一起关注共同的问题、分享信息和观念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1]朋辈导师,就是按照一定标准选拔出来的,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对目标群体进行朋辈教育的学生。[2]一般来说,高校会实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同时,基于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也会选配一些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朋辈导师,协助新生辅导员开展工作。
关于朋辈导师的意义、作用等方面,已有研究都讲得比较多,但关于朋辈导师的人员选配、业务培训、履行职责方面则相对简略。如有的谈到选聘对象可以是毕业校友,但如何选聘未加分析;[3]有的认为朋辈辅导主要侧重于学业和情感两方面,内涵显窄;[4]有的提出选拔的标准及分类选聘的建议,但培训内容阐述简略;[5]有的提出可构建分类选拔、培育与运行机制,论述虽还不够具体,但颇具指导性;[6]有的明确界定朋辈导师的内涵、选拔条件及功能定位,认为多数高校探索仍在具体做法上,缺少规律性总结;[2]有的提出要严格选拔、加强培训,提升朋辈导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但没展开探讨;[7]有的则结合过程管理视角考察朋辈导师的选聘机制、权利职责、培训机制等环节。[8]
笔者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已近五年,有两次带本科新生的经历,从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朋辈教育或朋辈导师模式——再具体就是本科新生朋辈导师制——的设想与落实,能很大程度上协助辅导员开展好新生的“三自”工作。新生朋辈导师不仅能成为辅导员的好助手,更可培养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一分子,通过引导新生的全过程,反哺自身,趋向“全过程育人”目标。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不少值得思考与改进的空间。在参阅前述代表性文献后,结合工作实践与反思,本文以新生朋辈导师的选聘、培训及履职过程为考察点,从实践层面分析,新生朋辈导师制对于推进大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一般都会对朋辈导师队伍设置基本资格条件。笔者所在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朋辈导师的聘用基本条件是: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同学中有比较高的威信,优先考虑中共党员;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本科学生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在2.8 以上,或者在校级以上学科知识或技能竞赛中获得过名次,或者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过论文或作品;工作责任心强,乐于为同学和集体服务,能起到骨干模范作用;熟悉本科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及教育管理方法;具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由此可见,学校的设想还是比较全面和严格,既突出申请担任朋辈导师的人选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与综合能力,能真正成为新生的表率;还强调能熟悉新生思想心理特点,并且自身也应具备良好身心素质。
具体到学院层面遴选,基于朋辈导师群体的独特性——协助辅导员全程、全方位参与新生思政育人工作,引导新生培养起“三自”的意识与行为,更需要优中选优,既注意应聘者自大学以来的经历是否比较丰富、全面或有特色,也不简单唯成绩、唯社团、唯获奖论,力图综合应聘者全方位条件,匹配出最合适的候选人,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一支思想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协作意识高的朋辈导师团队。
在选拔过程中,笔者对具体环节作了一些优化和改变。首先,在报名阶段,除了常规填写基本信息、学业成绩、获得奖励和任职情况外,还要求应聘者就“应聘朋辈导师原因”、“如何理解朋辈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本人对朋辈导师工作的理念及计划设想”等三个问题做出初步陈述,目的是在最开始报名阶段就让应聘者仔细思考应聘朋辈导师的初心,以及意识到必须面对的工作内容、关系、荣誉与责任。并且,在字里行间,也可反映出应聘者的思想素质、表达水平、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新设笔试环节作为第一轮考核,主要考核应聘者对学校重要规章制度、校内生活、学业方面的基本了解和把握,对学生管理、帮扶等原则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及日常工作的处理方法等。
上述环节均不淘汰任何应聘者,全部进入第二轮——由上一届新生朋辈导师团队担任评委的结构化面试环节。此环节主要观察应聘者的基本态度、应对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笔试和结构化面试按分别占比40%和60%计算出得分,按1:1.3 差额选出进入第三轮无领导小组面试环节的名单,评委由学工办(一般是新生辅导员)及上届优秀朋辈导师担任。题目围绕新生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来设计(见表1)。评委对每一位入围者进行观察,记录各人表现,结束后评委进行合议,得出综合印象。再结合报名竞聘材料、笔试和结构化面试的表现记录,列表分析出每一位入围者的特点、优点和不足(见表2)。至此,新生辅导员对入围者已有较为客观全面的了解,可以从中遴选出合乎要求的最终人选。
表1:朋辈导师无领导小组面试题目设计与考察目标
表2:朋辈导师遴选考核记录分析表
学校层面会统筹安排新一届朋辈导师的集体培训,一般围绕公共主题,如大学教务制度解读、学校迎新方案讲解、助学贷款与助学金政策宣讲、奖学金制度解读、新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新生谈心谈话工作方法与艺术、新生常见案例分析等。学院层面则可以组织往届朋辈导师,组成学院朋辈导师顾问团队,定期开展更贴合学院院情的培训内容,例如迎接新生细节流程梳理、新老朋辈导师工作经验交流、学院往届新生特殊案例分析、新生班级运作与学风建设、班干部的培养与督导、宿舍建设与关系协调等颇具针对性、实操性的主题。
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查阅朋辈导师的培训心得体会,以及根据新生工作需要,布置若干配套任务等方式,一方面希望能强化培训的后续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督促朋辈导师应尽快适应新角色,切实理解岗位职责。(见表3)
表3:朋辈导师培训后任务与目标设计
有了前面培训激发的思考铺垫,新生辅导员还须注意在具体履职过程中跟进、督导朋辈导师工作的实效性。一般来说,大学录取结果出来、新生能查询确认后,就有寻找学院归属感的需求,这时朋辈导师应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按照学校、学院迎新方案逐步做好准备。待明确分班分宿舍名单后,对应的负责朋辈导师须尽快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组建新班级迎新群。在此刻起,朋辈导师就可以通过线上新生聊天情况来观察、记录新生们的表现。通过掌握班级新生在线发言频率、谈论话题,新生间互动等情况,朋辈导师可初步了解新生个体及整个班级的可能风格、氛围。这些信息既可以为朋辈导师策划、开展新生班会提供一手资料,也可作为物色班干部、启动班级管理的重要依据,更可提供给辅导员,成为日后组织年级、班级开展思政教育的有益参考。
在新生入学报到当晚,朋辈导师组织破冰班会,新生由暑假时候的网友终于有机会面对面,多少都会有些紧张。朋辈导师通过提前设计各环节,现场灵活微调、烘托气氛,缓解新生因新环境可能引发的不适,同时选出临时负责人,予以初步锻炼,基本执行了前述培训任务班会设计方案。在入学教育周结束之际,各班朋辈导师再次组织召开班会,正式选举第一届团支委和班委会,从班会现场反馈来看,朋辈导师的观察与鼓励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大部分新生热情较高、积极参选。
新生辅导员要求朋辈导师保持工作热情,视乎个人实际,积极参与新生班级的运作及关心新生个体适应情况。如要求朋辈导师前期尽量都列席班委例会,了解班干部对团日、班会活动的策划组织过程,予以适当的指导。从辅导员与朋辈导师及班干部个别谈话可知,朋辈导师对班干部的引导培养是认真投入的,遇到有不够尽职负责的班干部,能敢于批评其不妥之处,进而帮助其认识问题、调整状态,这有利于促进班干部个体保持对班级工作的积极性、持久性和班委团队的协作性。这过程也是朋辈导师引导新生自我管理、协力全过程育人的体现。
当然,更重要的或者须投入更多精力的是学风建设、思想动态和心理保健等方面。辅导员可通过设计朋辈导师工作表,明确提出重点任务要求,注重有效反馈与及时交流。通过上述履职实践,辅导员可从侧面了解、把握年级或班级的整体状况,以及个别新生的身心动态,为后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生个别谈心、走访宿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信息(见表4)。
表4:融学院2018 级新生朋辈导师主要工作计划安排表
工作实践证明,朋辈教育模式及朋辈导师制在高校日常管理与思政育人方面确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也应不断创新朋辈导师选聘、培训和履职环节的设计、组织和落实全过程,以期选出能真正成为辅导员的好助手,成为高校思政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学生骨干力量。今后,将进一步优化朋辈导师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构建更完善的高校新生朋辈导师模式,强化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