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在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关系里,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强者永远能找弱者的茬儿,甚至把自己犯错的原因也归咎在弱者身上;弱者就一味承认自己的弱,直到有一天自己坐上强者的位置,去复制昔日强者的找茬儿逻辑,除非你一辈子没机会成为强者。
因此,强者就越想维护自己的地位,证明弱者恒弱,而自己恒强,弱者则因为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从而无法走出属于弱者的困境。多年小媳妇熬成恶婆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类俗语的内在逻辑皆源于此。想要维持这样的局面,就必须让弱者既没见识也没能力,也得让强者垄断更多的资源,这样才能证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一逻辑的正确性。
问题在于,每个人都是有强有弱,每个组织都有强有弱,甚至每个伟大的人与组织也都有强有弱。证明强者恒强只有一個办法,就是在姿态上不相信或者不允许大家相信强者居然有弱的地方,弱者居然有强的地方;在条件上则尽可能让强者占据更多最有利的条件,同时在维持强者最充分的话语权,或者只允许其他人按照强者逻辑进行循环论证。由于弱者在条件、资源、话语空间上的缺失,因此其变得更弱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即使他们中间可能本来有一些好的苗子、好的创意,但也难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弱者的“折腾”就在于不认命、不信邪、不接受既定的安排,追求竞争格局中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按照先天条件设定的先定结果。强者的自我超越则恰恰在于认识自己的弱点·垄断会弱化创新,一言堂导致任人唯亲,盲目自信自觉毫无短板则会使得自己的系统面临失衡。
站在德性的角度,我们认知自己的弱点才会关注如何拾遗补缺,才会懂得选择和接受互补人才,才会注意开发和接受与我们的特点匹配的模式,才会与有其他长项的人互相尊重,才会有机会建立超越自我有限强项的架构与框架。所以让我们平心静气,承认我们的软弱,我们才会在信仰、能力、行为模式、合作形态与心智交流方面,呈现出与实在的本我相称的表现,而不是没有依据的自傲、狂躁、压制与排斥。
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强者,因此我们都可主张、尝试与创造。认知到本我的强,给予我们适度的自信、声量和担当,在众多的社会角色中具备积极主动得去选择的可能。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因此我们需要谦卑、学习、交流。愿意承认自身的弱点,才能让我们的心房中为其他人、其他声音、其他角度、其他能量腾出那么一点空间,我们才可能成为超越“弱我”的那个我。
因此,强者承认软弱,弱者寻求刚强,这是更加顺乎自然与人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