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丽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两万七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做了全面规划。
毫无疑问的是,这将引爆新一轮经济大潮。
湾区经济,作为一种滨海经济形态,并非新鲜事物。国际一流湾区,如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因其资源配置、集群辐射等作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科技变革的先锋。
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是历史必然。它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40多年的开放成果,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资金,加之天然良港荟萃,9+2城市群的蓄水效应,在《规划纲要》出台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极。
《规划纲要》的出台,意味着湾区经济发展由野蛮生长到定向培育,由单打独斗到戮力同心,在国家政策的加持下,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与世界三大湾区鼎足而立的第四大湾区。
对比世界三大湾区的成功因素,即天然良港,路上交通便捷;配套的交易中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科研机构、院校的人才输送,这“四大硬件”在粵港澳大湾区上,完全具备。另外,“卓越的公共服务”、“推动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三大软件”也具有可塑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为、可为。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GDP总量为9.35万亿,这些都是其成为世界级大湾区的基础。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通往南海的出海口,各大港口林立,交通系统发达,湾区配套深度融合,产业生态圈互为补充,能够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
湾区各城市的优势产业明显:比如香港为国际金融中心,深圳为创新科技中心、广州为环球贸易中心,中山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等,随着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市场化水平进一步发挥,整个地区的经济质量可水涨船高。
然而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广东与香港、澳门由于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其深度融合必然面临诸多制肘。另外,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群建设功能趋同,且都以集装箱为主,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分工,恶性竞争激烈,这也与东京湾区的七个世界级大型港口“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差距甚远。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