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玲
摘 要 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互相激发,达到共同成长的效果。其更大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内在的自学动力,提高自学的效率。合作的方式方法不局限于课堂,它既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全班合作自学,辐射自学范围,还可以延伸到课前在家自学,课后小组合作拓展自学广度、深度。有了“同伴学习”的合作互促,学习不再孤独,讨论有对象,方法有交流,思维有激发,兴趣有落点,情感有寄托,实践有帮手,合作有成果。具体要如何合作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呢?
关键词 合作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個苹果,交换之后,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都各有两种思想。”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互相激发,达到共同成长的效果。合作的方式并不单一,围绕师生可以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形式的合作。如何以合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内在的自学动力与能力呢?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能力。而数学自学能力则是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己掌握知识,得到自己的数学技能。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的意义不仅仅是合作、讨论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某一次疑难。其更大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内在的自学动力,提高自学的效率。合作的方式方法不局限于课堂,它既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全班阅读自学,还可以延伸到课前在家自学,课后小组合作拓展自学。有了同伴的合作互促,学习不再枯燥被动。有了同伴的学习将不再孤独。合作学习时,讨论有对象,方法有交流,思维有激发,兴趣有落点,情感有寄托,实践有帮手,合作有成果。具体要如何合作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呢?
1课前同桌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自学课本的“自主性学习”也是具体的要求之一。同桌两人若能主动进行交流协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认识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同桌合作的方式可以是课前自学教材内容,再自主设置问题卡,并自主答题。课堂前几分钟,教师组织同桌互换问题卡并独立作答,为课堂教学反馈做准备。
以六年级下册P16-18第二单元《比例》的第一课时《比例的认识》为例。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自学该课时的内容,再设置问题卡,并自主在本子上答题。
现列举一些学生设置的问题如下:
(1)( )的式子叫作比例。
(2)12:6=8:4 中,( )叫内项,( )叫外项。
(3)15:18 和30:36 可以组成比例吗?理由是?
比例和比有什么关系?
7:14=( ):18
设置问题卡时,学生会有较强的角色代入感。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了设置出好的问题,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认真阅读自学,认识比例的定义,各部分名称,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等基础知识。同时,在设置问题卡时,学生得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思考自学的内容,并用问题的形式呈现自学的成果。课堂上,同桌互换问题卡进行答题,这让学生有了当“老师”的满满成就感,更为下次自学增添动力与兴趣。
2课上全班合作,辐射自学范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来说,是很重要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激发与维持。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全班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平等关系,并体会到学习的自主性带来的成就感。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创设积极的自学氛围,能较好的正向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的状态,从被动自学,转为主动自学,提高自学的效率。看似一个没有交流的自学活动,其实,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建立了内在联系,精神层面已经在合作。这是一种无声的默契式合作。合作并不一定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动作上外显式操作合作,还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言自明的心理合作。心理激励式合作,对于自学的提高更有帮助。
结合课前让学生制作的问题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答题、小组答题或投影式全班合作答题。教师课前几分钟挑选有代表性的问题卡,投影呈现,全班答题反馈。再由该学生作出解答。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可以答疑,老师负责组织,负责纠错答疑,构建一个和谐共学的氛围,辐射出更大的自学范围,提高自学的能力与效率。
除了课前的自学,还可以进行课堂自学。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和《生活中的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全班阅读自学。自学后,教师组织学生同桌合作,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小组合作,考一考对方。全班反馈,老师梳理知识点及重难点。
教师创造了合作的良好氛围,能避免学生独立学习带来的孤独感,以好生带动后进生。和谐共长,提高学习动力,培养自学能力。
例如:开展活动课《小小商店》时,我组织学生带来玩具、书、文具等物品,在教室里开办小杂货铺,学生根据喜好选择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等角色。教师只负责组织活动,提出活动要求,学生角色扮演,真实参与购物活动,从中体验、感悟、自学关于购物、计算、分类、优化、最优解等内容。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不也正说明了人总是在群体的交流往互中互相学习,并完成自学的过程。“生活即教育”,教师放手让学生投入角色,体验生活并自我教育,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不正是新课标要传达的理念吗。全班操作,同学们随机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完成自学。
3课后小组合作,挖掘自学深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发表的重要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学习过程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前期的引导教学作用,无法陪伴学生终生。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则尤为重要。学数学,也不单单是学习怎么算账,重要的还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下课不代表学习的结束。课堂的局限性,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课后自主学习延伸。学习本就是孤独和漫长的过程。但若有了同伴的存在,学习将不再枯燥。教师可以在班里组织学生根据学情组成4人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这样有助于克服独立学习带来的孤独感,有利于形成学习氛围,更能帮助那些兴趣不大的同学,他可以从同学那里知道他原来不知道的知识,会带动他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既解决知识,又培养兴趣的目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度挖掘知识,形成文字资料后,在课堂上共享。既学到了知识,又能享受自学过程中引发的成就感,与他人合作的默契感,有同伴陪伴的幸福感。在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感与重要意义之后,学生的自学主动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激发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完全陪伴或替代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因此,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是为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在孤独的自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注入一股合作的“甘甜”,可以为学生的自主自学增添动力。“同伴合作”是肢体的合作、精神的交流、情感的交互,既可以保持学生的自学动力与兴趣,也让学生的学习更自在,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