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咪咪,王媛媛,刘 洁,王 嫚,董欢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风险防范指对病人、工作人员以及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且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2]。工作中难以达到有效、直接管理的质控效果。为更好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分析护理存在安全问题并实施风险防范模式,将有助于降低风险,确保安全,提高其疗效,也使得医、护、患三者间更加和谐、融洽,使得护理人员能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确保医疗工作能顺利开展[3]。血液内科与医院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进行风险评估及防范是国际公认的最简便、最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力措施。
本研究所选对象中患者为本科室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患者120例。并均分为两组。一组经风险防范,另一组未实施一些安全措施。所有病人均经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审批,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了化疗治疗和护理,并且都接受了化疗护理质量的问卷调查。
1.2.1 提高预防意识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化疗室职业危险因素自我防护培训或讲座,使护理人员了解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使护理人员能够主动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并对血液性传染病等可传播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熟练掌握。在护士护理前需对存在血液等体液传染风险的患者进行重点核查,并告知给每一个参的医护人员,同时,还应对近期身体状况欠佳或皮肤出现破损的护理人员进行调班,尽量避免其参与其中[4]。护理人员还应积极做好部分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定期进行健康体质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上报。
1.2.2 改善护理工作模式
首先,缩短晨会大交班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刻钟内完成;将配药输液提前于治疗前进行;科学配备治疗物品箱,分类配置临床护理所需的物品。
1.2.3 风险管理方法
护理部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不断查找安全隐患,对共性问题防范预案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护士长负责收集本科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及情况,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护士发现问题须采取积极对策,及时上报作好记录。从法律角度定位管理目标,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和预案。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的防法:组织责任与诚信的讨论;开展征集“护理安全警言”的活动;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法律法规;及时通报其他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组织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5]。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不同组别的患者医院感染率的分析,可以看出,观察组在实行了化疗护理细节管理后,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呈现显著性(P<0.05)。护理失误率及切口感染率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将所得的具体结果汇总成如12。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 不同组患者感染情况对比
病人满意度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也是对护理工作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我院对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从55%提高到83.3%。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感染在血液科室中发生率较高,致患者感染率发生较高的因素较为复杂,如化疗操作、不合理护理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速度,给其自身及家人带来诸多不便;且患者容易引起焦虑情绪,终至医患关系紧张。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存在较高并发率,可能因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降低抵抗能力,作为医院中感染的高发人群。同时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应激性降低,在早期阶段感染不易被发现易延误治疗,最终病情加重。
本研究结果表明,风险防范管理对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和护理满意度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应用于医院护理。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医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缺陷,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护理人员意识淡漠。为了完成临床工作,护理人员在治疗高峰时还是会存在连续进行各种操作而不注意洗手的现象,尤其在急诊科、外科以及重症监护室,化疗室,急危重症患者多,突发性的抢救事件多,消菌更不及时且不彻底。防范血液风险已成为国际关注的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对促进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