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昱
《流浪地球》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博得了广大科幻迷与原著粉的密切关注,而上映之后更是口碑爆棚、票房逆袭,一股被《流浪地球》带起的科幻潮在网上掀起了巨浪。那么,电影《流浪地球》究竟好在哪里?又与《流浪地球》原著有什么关联呢?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完之后,最震撼的想法就是——这居然是中国的科幻电影!恢弘的场面,逼真的场景,巨大的工程量,精益求精的细节,如果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配音,会让人误以为是好莱坞倾力制作的科幻大片!
确实,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本土科幻电影的票房十分惨淡。此前,曾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本土科幻作品可能需要10年时间才能达到好莱坞电影的水平。但随着《流浪地球》的出现,在许多科幻迷的眼里,10年的预期已提前结束。
好菜坞大片里,剧情总是由主角一人推动,全剧的焦点落在一人身上,夸大个人的力量。然而,与好莱坞一贯宣传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流浪地球》以另一种英雄情怀博得了胜利——反个人英雄主义,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
电影分为两条线行进,一条是身处“领航员”空间站中的父亲刘培强,另一条是带着妹妹偷偷跑到地面的儿子刘启。在二者中,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被表现得格外明显。空间站上不同肤色的航天员,“饱和式救援”的多国籍互助,大难来临时各个国家的人的无助与痛苦……虽然电影的主角是中国人,可讲述的是全人类的英雄伟绩——驾驶着“领航员”冲向木星自爆的刘培强是英雄,临死还拉了刘培强一把的马卡洛夫是英雄,想出了点燃木星推动地球并为之拼尽全力的刘启等人和CN171-11救援队是英雄,为救老韩而被极速坠落的电梯压死的刚子是英雄,最后一刻赶回来推针的救援队员是英雄,地表上重燃发动机的所有人都是英雄。在人类文明的存亡关头,没有什么个人英雄主义,没有人能够凭自己一个人拯救全人类,有的只是一个共同体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个人英雄主义带来的那股子中二劲不同,反个人英雄主义给观众带来的是宏大的命运感、厚重的历史感、紧密联系的血脉感。如此宏大的宇宙中,人类不过是渺小的尘埃,只有团结在一起,才是一颗星子。个人英雄主义是孤注一掷,是赌徒的狂想,而反个人英雄主义,却能够调动每个渺小人类身上的归属感、认同感,汇聚在一起,就是生生不息的希望。而这生生不息的希望,也正是《流浪地球》电影的成功内涵。
哪怕大難临头,那一点点希望的光芒,则足以点燃全人类的求生欲望了。想必,韩朵朵的声音通过MOSS通报全球的时候,每个听到的人,心底那被地表零下八十几度的低温与家园陨落的绝望冰封的热血,还是被一点点的希望的光芒点燃了吧?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君埋泉下泥销骨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科幻里最令人心碎的一个要素就是人性。
首先提起的,是简单一点的亲情,也就是“血脉”。为了能让儿子活下去,刘培强放弃了昏迷中的重病妻子的性命,让岳父韩子昂和儿子刘启入住地下城;为了救老韩,少年刘启在电梯井的出口拼了命地将老韩的安全绳往上拽;为了不知所终的儿子,刘培强拆毁了休眠仓的电路破仓而出……老韩在冰冻的大楼里卸下头盔被冻成冰雕的那一刻,刘启嘶吼的“老东西”和韩朵朵撕心裂肺的“爷爷”,让人瞬间心痛得不能自已。
很多的朋友,科幻里头宏大的场面见多了,便觉得在数十个维度里、无边无际的宇宙里,这个小人物死去算得上什么,不过是一粒尘埃湮没了而已!其实不然。宇宙越是宏大,其中那微不足道的情感越是珍贵,越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血脉”之后,那种复杂的情感,我给它命名为“稻草”。“稻草”,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救命稻草。那是人类的埋骨之地,也是绝处逢生的希望。还记得韩朵朵是怎么被收养的吗?老韩在海啸逃亡的救生艇上,“无数双手把她推到了我面前,那底下无数的人都是她的父母。”孩子,永远是人类的生存之光。没有了后代,便没有了文明,没有了希望。那水底下的无数人,怀着“稻草”,将新生的韩朵朵,捧到了老韩的面前。如果不是绝处,如果不想逢生,就没有十五岁的韩朵朵了。当联合政府宣布了地球的死期时,在那如海潮一般驶向家园的救援队的车辆中,刘启那一辆是唯一义无反顾朝着苏威拉西开过去的车,就像一条溯游的鳟鱼一样,朝那巨大的动力站开去。在木星风暴遮天蔽日地悬在头顶上方的天空时,刘启站在那风暴下,嘴角挑起一个促狭的微笑,指着那巨大的动力站喷口,对李一一说“这根火柴怎么样”时,那一众人心底升起的情感,就是“稻草”——绝处逢生的希望。
有光必有影。“稻草”的另一面,是利己。最开始何连科的贪生怕死;地球死期来临时地下城的一片混乱,打砸抢掠,嘶吼着“都得死”的一哥坐在破乱的门前冷眼旁观着鸡飞狗跳逃命的众人;穿越上海冰封大楼时,王磊毫不犹豫地抛下了氧气将尽的老韩,带着刘启兄妹逃走……然而求生是人类的本能,没人能够正大光明地责骂“利己”。
“利己”是英雄主义中的一个悖论,没有人能够真正无私,那掺杂着无数私念的伟大行为,其实都有“利己”的影子在。正如埃·哈伯特所说,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利己”能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也能助人类抗衡灾难。大难临头,我们谁也不是谁,我们是一个整体,名字叫人类。
最后一种,最耀眼,也最疼痛的情感,叫“向死而生”。向死而生,不仅仅是希望,不仅仅是勇敢,不仅仅是奉献,不仅仅是刘培强冲向木星自爆的那一瞬间,而是从迷茫,到看见,看见平原上那堵无限高无限深无限宽的人类无法逾越的大墙,看见广阔冰原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巨大的孤独与悲伤,看见天道无常,看见人间彷徨,看见自己就是一块无根的浮萍在天地之间风雨飘摇,看见无边繁华被冻结成冰雕,看见一切一切因果相报,看见人类百年之后还是死亡,这之后,还能迈出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向地平线,走向太阳光照临大地的东方,走向平原上那堵不知是黑色还是雪亮的大墙,走向死亡,走向生命的希望。华夏大地上有着野火烧不尽的春光,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秘籍,那架不甘放弃的铮铮铁骨,那颗久被尘劳关锁的明珠,只等待一只手拂去积灰,照破山河万朵。
电影里说道,“在这个年代,希望,是和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原著里说道,“我们必须抱有希望,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有了“稻草”,人类才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和体力;有了“血脉”,人类才能一代一代永不断绝;有了“利己”,人类才能从混乱中走向伟大。不是一头冲向大墙,而是走向它,坚定不移地走向它,把死看作生,将生当作死,带着“血脉”流淌的深情,带着“稻草”绝处逢生的希望,带着“利己”刻薄与伟大的悖论,向着死亡,走出生命的光芒。
君埋泉下泥销骨。人类从来是往前走的物种,踩着至亲的身躯,背负着爱恨,也要往前走,带着向死而生的勇敢,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我寄人间雪满头
“四方上下日宇,古往今来日宙,以喻天地。”
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会忽然想起,银河系是棒旋星系,拥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普通通的恒星,位于分支懸臂猎户臂上,而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的一颗行星。太阳有地球的130万倍大,却只是银河系中渺小的一颗恒星,而银河系又是宇宙中一个小得在星图上几乎找不出来的星系,那作为人类的我们,该有多么多么的渺小啊。一瞬间,就感觉自己落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里,四肢无力,有一种虚无缥缈的迷茫与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劳伦斯-克劳斯曾这么说过:“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原子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的最有诗意的事情:你们都是星尘。”
太渺小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千年文明,不过是宇宙中的弹指一瞬罢了。沧海桑田,落在千古不变的细雨微风中,经久不衰的只有枯荣轮回。
勘不破。天大地大的,上哪里找一席容身之地?
千年前的屈原,曾作《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天大地大,没有屈子的一席容身之地,所以才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记得那面平原上的大墙吗?——往上无限高,往下无限深,往左往右无限远,那是什么墙?
那是死亡,众人勘不破的屏障。
就如同宇宙中亿亿星子一般令人勘不破,越不过。
君埋泉下泥销骨,越是勘不破,越是越不过,就越是要去试试。
怎么办呢?
走吧。
一步一个脚印,把信仰留给太阳,把火种丢在风里。
向死而生,我寄人间,雪满头。
(责任编辑:白玉磊 责任校对:司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