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华
一石激起千层浪。4月11日,“66万奔驰车还没开出4s店就漏油,女研究生坐引擎盖维权”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迅速引爆舆论。接着,事件继续发酵,引出了“金融服务费”的问题,引起监管部门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正如奔驰车主所担心的,此次维权事件成为了一根“导火索”,随后几天,北京、兰州、郑州等地多位奔驰车主效仿,“引擎盖维权”此起彼伏。
虽然目前西安奔驰车维权车主已与奔驰方达成赔偿协议,维权事件已暂告段落,但对于这件事情的反思却未停止。人们依然在追问,4S店究竟怎么了?
众所周知,4S店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等。1999年3月26日,第一家广汽本田汽车特约销售服务店——广汽本田汽车第一特约销售服务店开业,被业内公认为汽车4S店模式在我国的真正落地。并且,相较于传统的汽车“大排档”“路边维修站”,精准的品牌营销、专业化的设备和服务管理、高度职业化的氛围、保养良好的服务设施、充足的零配件供应、迅速及时的服务跟踪体系,使得4S店模式深受消费者信赖而得以迅速扩张。数据显示,2018年授权4S店总数为29664家。。
在此次关于维权事件的大讨论中,倾向4S店一方的主要论点是,“厂家与经销商地位不平等,厂家强势,经销商弱势,价格倒挂,4S店亏本卖车”。
其实,厂家与经销商的不平等关系自4S店在中国落地伊始便客观存在。在最开始的十年,尽管一家4S店动辄就要投资几千万,尽管厂家对4S店从地理位置选址,到内部装修,甚至办公家具、宣传物料等都有着严格要求,但得益于中国惊人的人口红利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拿下一家汽车品牌经销权,基本上就等于拥有了一棵“摇钱树”,所以,即便要对厂家“点头哈腰,言听计从”,还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其中。
厂家与经销商关系不平等,原来相安无事,为什么现在却频频出事呢?转折点在于市场环境的变化。2011年,小排量购置税优惠取消,中国车市“紧急刹车”,销量增速由上一年的30%以上降至5%以下,由此从高速增长转入了微增长阶段。
市场增速下滑,但是厂家扩张产能的冲动却没有减缓,直接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库存高企,其中压力最大的便是汽车销售主力渠道4S店。雪上加霜的是,厂家为了消减产能,不断扩大经销商的网络覆盖,同一品牌多家4S店同城竞争成为常态。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梁梯。为了维系运营,4S店开始充分挖掘每一個能赚钱的环节,于是便有了“金融服务费”的出现。当然,4S店的套路远不止这一项,据从业者透露,“强制装潢”“强制保险”“偷换零部件”“增加维修工时”……各种陷阱,不胜枚举。
相关报告显示,4S店的地位短时间内很难被颠覆,近70%的车主将4S店作为养车首选。那么,要想真正解决“引擎盖维权”的问题,4S店转型便成为其应有之义。
不过,可喜的是,4S店转型的外部环境正在形成。首先,4S店乱象已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正在加大对行业乱象的打击力度。其次,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汽车流通领域新的商业模式、运营工具、营销手段也在不断涌现,特斯拉的纯线上订车、马云的汽车无人贩售机、苏宁的汽车超市都在不断颠覆着整个行业的想象。最后,2018年,中国车市首次迎来了数月月度销量同比降幅超过两位数的时代,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一叶知秋,4S店的淘汰已成加速之势,未来必将会经历一轮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