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彬,李加雄,杨爽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广东 深圳 518112)
目前,幽门螺杆菌(Helicobcterpylori,Hp)已被证实为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Hp感染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的人群都存在Hp感染,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更高达90%[1]。最初,标准三联疗法、含铋剂四联疗法以及序贯疗法是临床治疗Hp感染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常用手段,但随着Hp耐药性的增加,常规三联疗法、序贯疗法的Hp根除率不断下降,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多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但其不良反应较多,且治疗费用较高[2]。近期有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对Hp有较强的灭活与抑制作用,本院应用微生态制剂结合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2017年8月- 2018年1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或住院,因上消化道症状而接受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并存在Hp感染,接受Hp根除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0.2±10.4)岁,病程3个月~34个月,平均(6.7±2.4)月,其中慢性胃炎35例,消化性溃疡25例 ;观察组男33例、女27 例;平均年龄(38.8±11.5)岁,病程3个月~35个月,平均(7.1±2.6)月,慢性胃炎37例,消化性溃疡23例。①纳入标准:经胃镜检查证实;18~60岁;无Hp根除治疗史;13 C呼气试验与快速尿素酶试验均证实存在Hp感染;检查前4周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铋剂,检查前4周未使用抗生素。②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胃肠手术治疗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近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抑酸剂者;药物过敏者;肝肾或心脏功能障碍者。在一般情况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协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应用枸橼酸铋钾(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059,0.3 g/粒)0.6 g,埃索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成都力思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204,0.25 g/粒)1 g,呋喃唑酮0.1 g,均每日两次口服。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19980004,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 g/片)2片,每日3次口服。所有抗生素饭后口服,铋剂饭前半小时口服。Hp感染者均于入院3 d内开始服药,持续治疗14 d;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治疗后继续抗溃疡治疗一疗程,使用埃索美拉唑片,20 mg/次,1次/日,早餐前口服,治疗期间至再次复查前均不予应用其他药物。
①治疗结束(消化性溃疡患者完成抗溃疡治疗后)停药4周后,于晨起空腹状态下或进食2 h后复查13 C呼气试验,检查结果为阴性则说明成功根除Hp。阴性例数/总例数×100%=Hp根除率。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4周采用罗马III标准[3]对患者嗳气、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饭后饱胀、反酸、胃部灼烧及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消化道症状变化情况。③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口腔异味、肠鸣、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疹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事件)。④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行实验室大便涂片镜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菌群失调情况。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Hp根除率分别为93.9%、88.9%,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Hp根除情况对比 %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60 6.68±0.72 2.32±0.38 41.483 0.000观察组 60 6.70±0.64 1.05±0.28 62.649 0.000 t值 0.161 20.841 P值 0.873 0.000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率5.00%,较对照组(23.33%)显著降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大便涂片镜检均无菌群失调情况出现。治疗后,对照组发生菌群失调23例,发生率为38.33%;观察组发生菌群失调5例,发生率为8.33%;组间比较,观察组菌群失调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93,P=0.000)。
早在19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幽门螺杆菌列入了一级致癌原之列。Hp感染不仅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同时也是胃癌的重要诱因,所以有效根除Hp是治愈消化道疾病、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癌变的关键[4]。
标准三联疗法是根除Hp的传统手段,但随着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持续增强,标准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有文献报道显示[5],标准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仅为72%,未能达到理想的Hp根除治疗方案要求(Hp根除率 ≥90%)。国外有研究显示,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含铋剂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明显更高,提示铋剂在Hp清除过程中可能发挥着类似催化剂的作用。截止目前,还未见Hp对铋剂产生耐药性的研究报道,并且还有研究发现铋剂有助于降低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其与抗生素联用还能发挥协同效应[6-7]。《全国第四次Hp感染处理共识报告》[8]建议将含铋剂四联疗法作为Hp一线治疗方案,以减少继发耐药,提高Hp根除率。但另一方面,含铋剂四联疗法虽对Hp根除效果显著,其用药期间较易出现口腔异味、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及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
微生态制剂包括合生元、益生元和益生菌3类,其中益生菌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而改善机体生理机能的一群细菌。益生菌种类主要有酵母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等,这类细菌的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较强,能够在增加肠道有益细菌数量、增强有益细菌活性的同时,抑制胃黏膜上皮中的Hp定植生长,控制Hp感染引起的免疫及炎症反应,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为益生菌活菌制剂,主要益生菌类型有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这3种益生菌可分别作用于消化道各个部位,抑制肠道细菌。与此同时,这3种益生菌还能够对有害菌的致癌物质、内毒素分泌加以抑制,加快有害物质降解,调节肠道菌群,从而使消化道系统处于微生态平衡状态[9-10]。人体胃内部有着大量的嗜酸乳杆菌,其能在酸性环境下生存,对Hp的增殖加以抑制。国内有文献报道[11],在使用抗生素时加用益生菌,能够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且对于抗生素耐药的Hp,在加用益生菌后会增加HP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结合含铋剂四联疗法对于Hp根除率达到91.6%,虽较单纯含铋剂四联疗法有所升高,但限于样本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采用微生态制剂结合含铋剂四联疗法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菌群失调发生率均显著降低,表明其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能够有效减轻抗生素不良反应,同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微生态制剂结合含铋剂四联疗法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疗效显著,同时,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临床对于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仍存在争议,如《多伦多成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共识》[12]明确指出,不推荐以减轻不良反应或提高根除率的目的,在Hp根除治疗中加用益生菌,因此,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