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湘球
为了冲破了铁幕、向西挺进,苏联用低价原油打破了美国主导的“钢管禁运”,建成友谊管道。此后,苏联原油运往欧洲的成本大大降低,“红色石油”的出口能力得到提升。
二战,让南斯拉夫的铁托成为了一位传奇人物,也成为了南斯拉夫团结和统一的象征。
1943年11月29日,在亚伊策镇剧院的舞台上,铁托向狂热的民众发表讲话,宣告流亡王国政府权利的终结,一个全国性的临时新政府的诞生。这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拥有全权管理国家的主席团和执行委员会,铁托当选为主席团主席,并被授予元帅军衔。
这是一个新诞生的国家政府,这是这个国家人民的选择。但这次会议却让莫斯科大为恼火。设在莫斯科的“自由南斯拉夫”电台被勒令不许广播大会决议。南斯拉夫驻莫斯科代表、负责“自由南斯拉夫”电台的维利科·弗拉霍维奇受到了训斥。负责联络工作的苏联中央国际情报部副部长马努伊尔斯基对弗拉霍维奇说,主人非常生气。他说,这是插在苏联和德黑兰会议决议背上的尖刀。
马努伊尔斯基随口说出的“主人”这个词,显然是苏联与各国经常使用的,被各国共产党所认可的。没有人怀疑这里的“主人”就是斯大林、就是苏联政府。从共产国际成立的那天开始,苏联就已经成为了国际共产运动的司令部和风向标,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巩固了斯大林作为共产国际的领袖地位。
随着二战反攻开始,苏联红军向西推进,不仅仅从纳粹德国手中夺回了领土、解放了人民,同样也将苏联国家理念和对斯大林的崇拜一同带到了这一片片的疆土。对这些国家而言,斯大林毫无疑问是世界领袖,无论是新生的南斯拉夫还是已存在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他们似乎没有选择,必须听命于斯大林、依附于苏联政府。不仅他们自己有这样的意识,西方国家也无一例外地认为铁托的这一大动作,必然是在莫斯科的指导下进行的。即便是在因为战争联盟的需要而解散共产国际、各国共产党进入“民族化”的阶段,所有的党都继续认为自己是受莫斯科领导的,它们不怀疑苏联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和斯大林的一贯英明正确。
但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它使得美国人进入了希腊和土耳其、统治中东和东地中海,并承担起接管英国在这些重要战略地区扮演的警察角色。华盛顿通过了以美国贷款援助和以美国货物贸易为核心的、旨在欧洲战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为德国经济力量的迅速恢复奠定了基础,也迅速使欧洲各个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府对美国政府言听计从、为美国的工业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马歇尔计划从一开始就得到欧洲民众的普遍欢迎,接受美国的贷款甚至在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纲领中也已成为广泛共识,得到普遍支持。
不同派别的政治家,从自由党、民主党到社会党和共产党,都把自己的活动纲领与获得美国援助联系在一起,在相当一部分居民中流传着关于美国的生活水平和民主标准的说法。这一切都让东欧国家的人们认为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和解放时期所勾画的田园诗般的发展梦想不再完美。种种迹象给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带来了忧虑、带来了压力。斯大林十分清楚苏联需要坚实的西部边境、需要把东欧这些国家组成一个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他必须扭转这种局面。
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也许是斯大林未知先觉的睿智,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的前一天晚上的午夜时分,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了到访的波兰共产党领导人哥穆尔卡,提出了重新组建一个共产党国际组织的构想。第二天马歇尔的演说更加让斯大林感觉到丘吉尔说的铁幕真的就要落下了。他清楚地看到放下铁幕的人不是他本人,而是美国、是杜鲁门。这更加坚定了他重新组建一个共产党国际组织的构想。因为马歇尔说:“仍受战争深创的欧洲刚渡过有史以来最为严酷的冬天,欧洲国家没有物资可供外贸,而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政府国家不愿接受旧式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倡的严苛提案。为了人道理由、为了停止可能的共产主义西进,我们必须采取行动。美国愿意提供两亿美元的贷款,舒解欧洲的经济压力,但条件是欧洲国家必须团结起来”。
美国将用两亿美元来让欧洲国家团结起来,抵制共产主义西进。斯大林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让东欧国家再一次紧密团结起来,阻止马歇尔计划的东扩。
1947年9月22日,日丹诺夫,这位曾经的列宁格勒市委书记、曾经的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功勋人士受斯大林的委托召集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华沙举行会议,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波兰会议明确了莫斯科对欧洲各主要的共产党主义政党的直接控制和指挥,确立了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利益必须绝对服从苏联共产党利益的那种隶属关系。
在这次会议上,日丹诺夫所作的报告《战后政治力量的新格局—以帝国主义的反民主阵营为一方和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为一方的两个阵营的建立》正式将“铁幕”放下,从此“两个阵营”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影响两个世界里的人民的生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BA。曾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国际部总经理,现任中缅管道副总经理、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总经理助理。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客座教师。
“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正式建立,标志着东欧各国“民族化”的民主阶段终结。一党制开始推行,一整套消除市场经济、建立中央计划经济的做法被原封不动地从苏联搬到了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们不用担心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一切都在国家的计划中。国家每五年制定一次计划,然后按年度、按季度分配到国家不同的部门,资金和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不需要做出任何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都在国家的计划中……
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的统一指挥和协同发展,苏联开始考虑“国际分工”,把东欧五国的计划经济集中到一起。1948年1月,东欧五国首脑聚会到莫斯科,斯大林亲自主持了一场秘密会议。“一个供应整个欧洲的原料基地——比共产党情报局更为重要”的组织产生了,这就是经济互助委员会。后来为了应对西方阵营成立的北约组织,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签署了《华沙公约》,华约集团诞生。
石油作为重要的原料在经济互助委员会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实际上在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之前,苏联就控制了整个东欧的石油资源。二战之后罗马尼亚的原油一直在被输往苏联,但是铁幕降下,东欧只有罗马尼亚和奥地利有多余的石油拿来出口,其他国家的石油配额只能期待苏联的分配。苏联作为民主阵营的“主人”,它不得不考虑这些小兄弟的能源供给,奥地利的石油产量很低,一直维持在三四百万吨。罗马尼亚是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在经过战后短暂的恢复,迅速冲上了产量的顶峰,但是正午的阳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慢慢走向看似美丽的夕阳,罗马尼亚的石油工业光环正在慢慢地淡去。
根据《经济互助委员会管道》一文中提供的数据,罗马尼亚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规划的年产量应该达到1350万吨、第三个五年计划应该达到1220万吨,实际上到1959年底,当年的产量只有1140万,而且深井钻探的前景让人们看不到希望,如果按现有储量来计算,罗马尼亚的石油只能满足自己国家15年的消耗量。
当罗马尼亚的石油像燃烧的太阳一样开始落下的时候,苏联的石油工业却像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严格的行政命令管理体系被打破,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将部分权利移交地方政府和工业组织,石油工业相关的部门开始享有自主权,石油专家和学者的思想被解放,更为有效的油田开发技术被研究出来,油田开发成本被大幅降低。
苏联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发生质的飞跃。斯大林在1946年提出的“三个五年实现石油生产6000万吨”的目标在两个五年的时间里就被突破,1955年就已经达到了7100万吨,1960年当人们再次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苏联的石油产量已经达到了1.5亿吨。
铁幕笼罩下的“东方阵营”经济高速运转,似乎并不缺乏石油的动力。根据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1964年提供的报告《苏维埃集团石油出口的影响》中列出的数据,从1955年到1960年,苏联向华约五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波兰和匈牙利)出口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分别为265.8万吨、495.1万吨、542.8万吨、707.9万吨和890.0万吨,平均年增长率超过47%。1956年—1963年各国的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东欧,甚至建立了统一的电网。能源输出基本确立了苏联统治在华约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同时也树立了计划经济在人们心目中的绝对权威。
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苏联境内的石油运输系统严重滞后,1958年62.7%的石油产品是通过铁路运输的(此时的美国只有5%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是通过铁路运送的),即便是到了1965年,苏联现有的运输系统能够把石油和石油产品运抵国界的最大能力也只有每天100万桶,也就是每年5000万吨,按照计划1965年苏联的石油生产应该达到2.3—2.4亿吨,国内消耗1.68亿吨,6000—7000万吨将要出口,现有的运输系统完全不能满足要求。
根据第十次经济互助委员会的统一安排,波兰每年132万吨的石油需要从苏联进口、东德将从苏联进口的石油将从150万吨攀升到1965年的480万吨、捷克斯洛伐克从苏联进口的石油从10万吨增加到1965年的137万吨。特别是波兰,再次复出的统一工人党总书记哥穆尔卡对复兴波兰的经济充满信心,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向人们展示了他宏伟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会同第三个五年计划被波兰经济学家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也许是因为他曾经拒绝过斯大林的共产党情报局、也许因为他在1956年的十月事件拒绝过赫鲁晓夫对波兰内政的干涉,不仅让他成为了波兰的民族英雄,也让“东方阵营”的领袖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高看一眼。后来的历史学家们都推测世界著名的友谊管道是在他的提议下修建的,只有他有这样的胆略敢与赫鲁晓夫讨论整个华约国家的发展。
1958年10月25日—11月10日,哥穆尔卡访问了莫斯科,他与赫鲁晓夫举行了多次会谈,讨论最多的就是德国问题,赫鲁晓夫说,贝利亚希望他从德国撤军,而且马林科夫也支持贝利亚的想法,赫鲁晓夫强调这个想法是愚蠢的,因为西德和波兰有漫长的边境线。赫鲁晓夫的谈话充满了火药味,他说只要开战,苏联会在几分钟内将西德夷为平地。但是哥穆尔卡明确告知赫鲁晓夫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他还告诉赫鲁晓夫,波兰和联邦德国有贸易往来。所以历史学家认为哥穆尔卡莫斯科此行的目的是为波兰的经济而来。
时间仅仅过去一个月,1958年12月18日在布拉格的第十次经济互助委员会会议上,华约国家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建设一条由苏联经过波兰向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和匈牙利等国家输送原油的管道,就是友谊管道。如果这条管道建成,对波兰而言从苏联进口的原油运费将只有铁路运输的四分之一,而且一座现代化的炼油厂将在普沃茨克拔地而起,哥穆尔卡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规划的石化工业区将变成现实。
友谊管道是一条世纪管道,它从俄罗斯的鞑靼共和国的阿尔梅季耶夫斯克开始,途径俄罗斯八个州,最终从布良斯克州进入白俄罗斯,输油管道主干线在白俄罗斯的莫济里市形成北部和南部支线。北线经布列斯特进入波兰和民主德国,南线经乌日哥罗德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管道全长5327公里,其中3688公里在前苏联境内,管道的直径40英寸、设计年输量7000万吨。管道工程规模巨大,沿线穿越第聂伯河、维斯瓦河、多瑙河等能够通航的大河68条,还要翻越海拔1100米的喀尔巴阡山脉、穿过辽阔的平斯克沼泽区平原。
友谊管道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口径钢管的问题,华约集团内部国家完全没有这么大口径管道的生产能力,能够生产这种口径管道的国家只有西德、意大利、瑞士和日本,基本都是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里的国家,所以,苏联必须冲破铁幕、突破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实现技术和经济贸易。
苏联采取了低价倾销的办法来吸引美国主导的北约同盟国和其他的工业国家,低油价对在中东没有取得地盘的工业国家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1957年,苏联在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是每桶2.06美元,而中东的原油价格是2.79美元,委内瑞拉的价格是2.92美元,第二年苏联在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甚至降到了一美元多一点的水平。《苏维埃集团石油出口的影响》详细研究了苏联的原油价格体系,指出与中东的牌价相比,苏联的价格有将近50%的折扣。50%的折扣无论对谁都是相当有诱惑力的,对西欧工业国家这是一块巨大的馅饼。
1958年下半年,在苏联原油价格的诱惑下,意大利ENI石油公司总裁马太秘密访问莫斯科。这是一个神秘的人物,马太是北意大利一个警察都难以驾驭的儿子,他十四岁就辍学去一家家具厂工作。到了三十岁出头的时候,他在米兰自己经营一个化学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米兰成为天主教民主党的领袖。战争结束,由于他具有管理和从政的本领,受托去经营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在北意大利的残余机构。他接手的时候,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在意大利获得的市场份额基本上与埃索公司和壳牌公司相差不多,但是在意大利境外,它基本没有份额。精力饱满和怀着熟练意大利风格政治手腕的马太着手把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转变为一个比以前大得多的企业。但是,此时的中东已经被“七姊妹”(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得克萨斯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以及英国石油公司)瓜分完毕,在后来合资成立的伊拉克石油公司中,法国石油公司取得了一定股份,从中东石油分到了一杯羹,但是意大利的ENI石油公司却一直在圈外徘徊。
苏伊士运河危机给ENI石油公司带来了机会,马太利用这个局势,在1957年春季和夏季开始行动,与伊朗制订一个违反常规的协定,打破了“七姊妹”与中东国家石油分成的模式。他让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成为意大利ENI公司的合伙者,也是它的地主,与伊朗的利润分成是,伊朗75%,意大利ENI25%。尽管马太在伊朗没有取得重大的油气发现,但是,他的行为完全打破了“七姊妹”对中东国家“50%对50%”的协定。马太在中东市场的行不仅震撼了“七姊妹”,更是让整个石油世界大为不安。所以,马太的莫斯科之行,注定要引起美国和北约组织的躁动。
马太的莫斯科之行很快引起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重视,并开始受到监视。在美国驻罗马的大使馆,美国大使吉姆斯·策勒巴赫提醒到访的总理阿明托雷·范范尼说,马太的行为会让意大利在北约成员国中难堪。尽管当时美国正在帮助意大利安装中程导弹,提高这个国家对华约联盟的防御能力,但是,总理先生似乎没有理由说服自己叫停马太的行动。
1960年10月,马太和苏联外贸部长(代表苏联SNE公司)尼古拉·帕托利切夫签署了易货合同,合同规定在四年的时间(1961—1964年)里苏联将向ENI提供1100万吨原油和100万吨燃料油。ENI将向苏联提供合成橡胶、钢管和管道设备,单边合同额达到了1.35亿美元。1961年2月两家公司又签订了一份框架协议并入以前的合同,意大利在未来五年进口2140万吨原油和70万吨燃料油。
马太的两次莫斯科之行是成功的,他从苏联拿到的石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只有1.33美元,而同期波斯湾石油的离岸价是每桶1.8美元,算上运费上的差异,实际上意大利每桶原油的折扣高达0.9美元。
1960年12月,受到意大利的影响,德国和苏联也签订了易货合同,德国向苏联出口化工装置、炼油装置、油轮和大口径的管道,德国从苏联进口原油及石油产品,合同总额是意大利1960年那份合同总额的两倍。西德的合同也沿用了意大利的价格,也是每桶1.33美元。
意大利和德国的这两份合同在北约盟国内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美国在沙特生产的石油正通过泛阿拉伯管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地中海进入欧洲,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新发现的油田已经开始生产,石油也在流向欧洲。毫无疑问,苏联的低油价已经开始搅乱他们在欧洲的市场。
在1961年美国参议院的《冷战中的苏联石油》和《苏联石油引发的问题》两份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美国人的焦虑,他们明显感觉“苏联人的政治手指已经捅破了经济的手套”。他们担心意大利人的态势会在整个欧洲蔓延,他们同时担心一旦友谊管道建成,苏联的石油将进入黑海、进入波罗的海,不仅仅打通了通往世界石油市场的海洋线路,同时让苏联的海军在海上能得到能源的补充,插上腾飞的翅膀、如虎添翼。
法国和美国人开始在北约内设置障碍,他们直接向欧洲议会提议在北约成员国内设定最后期限禁止与苏联的易货贸易,意大利人强烈反对甚至提出了要把计划修建的亚得里亚海港的里雅斯特到维也纳的管线向北延伸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直接接入苏联的友谊管线。这让法国人和美国更加着急,一旦意大利ENI公司的计划实现,等于打通了友谊管道直接进入地中海的通道。
美国的石油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一直在游说美国国务院,BP和皇家壳牌公司也在不停地与英国外交部交换意见,法国石油公司更是在北约中频繁活动。鉴于美国人一再强调军事上的威胁,最终在1962年11月21日北约内部达成一致意见,禁止北约国家与苏联再签订“石油换钢管”,但是对于已经与苏联签订的合同,“禁令”并未禁止。实际上意大利和德国的易货合同给友谊管道提供大部分的大口径钢管,其中西德71万吨、意大利18万吨、瑞典13万吨、日本还供应了5000吨,后来苏联自己建成了两个钢管厂弥补了大口径钢管的不足,友谊管道在1964年年底完成,投入使用。
1964年10月23日的《纽约时报》对友谊管道进行了专题报道,“一条被称为友谊管道的连接线(向西)将伏尔加油田与波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炼油厂连接在一起,另外一条(向西)将伏尔加油田与伊尔库斯克附近的安加尔斯克炼油厂连接起来了。第一条(向西)管道大大提高了向东欧新建炼油厂的输油能力——充足的数量和低廉的价格——对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二条(向西)管道,改变了苏联国内石油供应的困局,如果这条管道继续向东延伸,进入太平洋东岸的纳霍德卡港,显然将提升日本人对来自西伯利亚能源的巨大兴趣”。
友谊管道的建成,不仅仅是让苏联的石油冲破了铁幕、向西挺进,也打破了美国主导的“钢管禁运”。
正如后来美国能源专家、前中央情报局官员罗伯特伊贝尔说的那样,瑞典不是北约成员国,他一直在与苏联做着生意,向俄罗斯供应了小部分大口径的管子,实际上40英寸管子是足够建设友谊管道的,而且苏联是能够按照计划在1963年建成友谊管道的,只是后来发现了大型的天然气气田,一部分大口径管道用作天然气管线建设了。
如果没有“钢管禁运”,友谊管道也要到1964年才能完工。为了挫败“管道禁运”,苏联将许多小口径的制管厂改造成大口径的制管厂,现在看来,“管道禁运”对苏联的管道建设没有起到阻碍作用,反而推动了苏联制管工业的发展。尽管由于材料缺陷苏联的钢管质量不如德国,但是制管的数量和管道建设速度,几乎震撼整个西方世界。后来北约同盟也认识到了,“管道禁运”除了给苏联带了一点不方便之外,完全没有达到延迟友谊管道投产的目的,到1966年的11月,实行了四年的“管道禁运”被终止。
友谊管道的建成大大降低了苏联原油运往欧洲的成本,也迅速提升了苏联“红色石油”的出口能力。根据《Bethkenhagen 1990》的公布的统计数据,华沙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的石油消耗量从1970年的5320万吨,增加到1979年的1.027亿吨,苏联的石油占有的份额从1970年的76.1%增加到了1976年的77.7%,尽管在后来的几年有所下滑,但是仍然保持在75%的比例。
在北约取消对苏联的“管道禁运”之后,西方国家不再担心苏联的“红色石油”的威胁,反而担心苏联是否有能力保持这种石油出口额增长速度。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北约和日本的石油供应安全》的报告,苏联的石油工业在1965年以后,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开采地点越来越偏僻和遥远、油田开发面临的极端气候条件越来越差,熟练的石油专业人士越来越不愿意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工作。
随着友谊管道的建成,苏联的原油管道迅速发展起来,在1970年苏联建立了国家原油管道运输与调度公司,总的管道线路长度达到了63000公里,涵盖了所有17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其中俄罗斯境内49000公里、乌克兰3500公里、哈萨克斯坦4900公里、白俄罗斯2800公里,除了格鲁吉亚和土库曼斯坦外,所有共和国的管线都是连成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