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没有城市如上海这般,年轻又厚重,精致且大气。面向这座城市,我们无法一眼看穿她的故事,只能一边行走和观看,一边耐着性子将她的过往层层剥开—于是在这里,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交映中,我们便会看到层层灿烂多彩的景观,带着历史悠长的投影,又散发出现代文明的魅惑。
当城市化身舞台,人们便不难捕捉到她最本然的光彩。从上海国际艺术节到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从《孩子梦》《三湾,那一夜》《革命之路》到《共同家园》《徐光启》《孩子剧团》,全世界优秀舞台艺术都集中在这里—一次又一次,舞台大幕拉开,从延安到上海,从明代到当代,从以色列到中国,在聚光灯下,一个世界化身为一座城市,一段历史化身为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的形象在悠扬的唱腔中徐徐展开,生命形式得以映照,神思与想象在这里飞扬,文化与文明在此刻交织。
审美,可以启迪生命,超越功利。知识,可以激活灵感,指向未来。当18世纪,启蒙大潮席卷欧洲,法国宣布开放美术馆与博物馆,现代世界便不再吝于将博知的雨露洒向大众,一个可观、可游、可知的空间也就成为城市必备的风景。然而,当博物馆、美术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启蒙与美感是否还能作用于来往其中的个体?蔡元培那“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是否还能实现?
当我们寻找可观、可游、可知的空间,抑或可居、可爱、可赏的胜地—乌镇戏剧节便营造了一个这样梦境。每年此时,这座江南古镇仿佛唤起鲁迅先生《社戏》中的情形,水光夜色中的舞台上演着人生的悲欢离合,曲终人散之后,人们便驾一叶扁舟而去。与西方如此不同,在中国文化中,观赏的意境会让表演升华,戏剧在景物独特的调性里,形成奇妙的感受。
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的自信,恰是在这传统与现代中交融、互鉴、塑造中生成的。回归古典,抚摸传统的斑駁之美,走向现代,拥抱时代的新知与觉醒。求新求变,在古老的土壤中播下一粒现代的种子,才会长成参天大树。老一辈艺术家故去,新一代文化精英会走向新世纪的改革与探索,没有随意的保留与扬弃,只有对精华的沉淀与再造。对艺术来说,每一个终点都是起点,每一次抵达都是出发—《上海艺术评论》将与您一起守护真与美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