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初读《桃花源记》,只觉得阴森恐怖、脊背发凉,有种深深的违和感,但一直没想明白原因。
渔人真的只是误入歧途的渔人吗?
桃花源的祥和是真实的吗?
最后,桃花源去了哪里?
因为《桃花源记》和发生在美国七十年代末期的琼斯镇惨案有太多相似之处,我有理由推论《桃花源记》背后藏匿着一场规模巨大的屠杀。
吉姆·琼斯生于1931年,他是一个社会主义狂热者,忠诚地信奉着马克思思想,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共产主义。他在1956年创办了“人民圣殿教”,宣扬教义是“大家齐心协力帮助那些有需求的教众,让不同种族、性别、出身的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最后,教众琼斯斥重金在南美洲圭亚那的丛林深处开垦出了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小镇,称其为琼斯镇,带着一千核心教众迁去了那里居住。
一些脱离者向主流媒体曝光了教众们在圭亚那丛林深处的小镇的生活异常艰苦,白天要不停地苦力劳作去给琼斯提供奢华的生活,晚上还要彻夜听大喇叭里广播的琼斯的布道(1984既视感),女教众时常被琼斯强奸,而男女宿舍的住宿性质造成了夫妻分居、骨肉分离……等等。
国会议员瑞恩带着记者团在1978年11月到访了琼斯镇。第一天的考察看似完美,一切都正如琼斯的宣传那样,这里是一个乌托邦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考察团的眼中,这里的生活一应俱全,有序、平静又祥和,大家衣食有余;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芒,说起琼斯就像说起救世主一样充满崇敬和感恩。
正要离开的時候,他们突然收到了一张小纸条。
小纸条是一位姑娘写的,下面还有四个人的签名,恳求瑞恩带她们离开这个“人间地狱”,这让考察团十分震惊。他们又了解到,有些出逃者就算逃到了圭亚那的首都,也会被琼斯的武装部队抓回去或者处死。
考察团返回琼斯镇,要求琼斯交出名单上的四个人并让他们带走愿意离开的教众。
“救世主”翻脸了,他凶恶地召集了武装部队对考察团进行了枪击,造成了包括瑞恩在内的五人死亡。
美国当局终于决心派兵返回琼斯镇救出被扣押的美国公民们……可是一切已为时已晚。他们返回琼斯镇的时候,看到的是912具冰冷的尸体。
看完了我们来慢慢思考我在刚刚提出的那几个问题。
渔人真的只是误入歧途的渔人吗?
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村民强调不让他跟外人提及桃花源中的景象,他却处心积虑处处标记,一出去就立刻报官?
而若桃花源真是一片祥和的世外桃源,太守为什么听了之后又立刻带兵前往呢?
那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桃花源的赞叹和敬仰,真的只是出于赞叹和敬仰吗?还是某种不得已或带有不可言说目的的伪装?
桃花源的宁静祥和是真实的吗,还是在某种威慑下给外人演的一出戏?
这么多年桃花源从没有人离开(逻辑学和统计学来说所有人都不愿离开的概率非常小),那么他们是不是被违背了自由意愿,扣押在此?
而那些想离开的人如果没有离开,他们是被强制留下,还是强制消失了呢?
而最可怕的问题则是,在非灵异非玄幻的设定下,桃花源去了哪里。
以及,为什么在名士刘子骥前去探访未果后,他很快就离世,而此后再也没有了桃花源的消息?
因为历史的惊人相似,琼斯镇事件也许能给《桃花源记》里的诸多违和感一个逻辑上合理的解释。
从小我们上语文课,老师说《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这其实很像最初会去追随人民圣殿教的那些对现实感到绝望的美国民众,不是吗?
东晋末年,五十年代的美国,和当下的我们。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飞速变迁着的社会中,我们也许倍感孤独,也许怀才不遇,现实生活也常常给我们无限苦楚。
但苦楚是真实的,而只有真实才是支撑着我们在绝望中重获希望并继续前行的动力。
猫球,现旅居日本,曾留英十年,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自幼热爱写作,九岁起在报刊发表文章、撰写专栏;在知乎发布散文、经历见闻、小说与人文社科相关科普类文章,目前有上亿次浏览量和十九万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