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刀
周朝军,1990年出生,山东临沂人,《作品》杂志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获豆瓣小雅长篇小说连载奖、齐鲁文学年展最佳小说奖、临沂文学奖、银雀文学奖、万松浦文学新人提名奖、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奖等。出版长篇小说《九月火车》,同名电视剧筹拍中。
今天我要写的是一位生于山东临沂城乡接合部的青年小说家。追溯他的文学之路,我们至少得从16年前——也就是2003年说起。
2003年,他读初中二年级。那一年,穿黑色短裙的女教师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字,“周朝军啊,你一定要成为一名作家。”是的,我们今天的主角名叫周朝(是zhao,不是chao)军。就是这十三个方块字,让周朝军害起了作家病。如果非得刨根问底,我想周朝军这作家病的病根还可以挖得更深。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青年作家的母亲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接连生下了6个孩子,但事实的确如此。1990年,当萨达姆下令占领科威特之前8个月,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马厂湖乡燕子河畔南桥村一户姓杜的人家(我们的主人公周朝军为何生在一户姓杜的人家?)迎来了家里的第四个孩子,第三个男孩。
不知是为了混淆计生人员的视听还是因为“物稀为贵,丁多即贱”,时至今日,关于这个男孩出生时间,他的母亲以及二姨、三姨,仍旧采用一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描述。母亲说,“那时候天有点冷,日头还没落山,还能从屋西墙墙脊上碗口大的洞里照进来,可能是十月天里……”二姨说,“冷天里,街上人都穿棉袄,过了年还没过十五……”三姨说,“冷天里,刚点完灯笼没多久,兴许是正月二十六……”
在三位乡村妇女不同的叙述中,我们唯一能听明白的就是一首歌——《大约在冬季》。
仅仅十一个月后,未满周岁的周朝军就迅速摆脱了家中老幺的地位,成了一对双胞胎男孩的三哥。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姓周,行三,他的网名以及短暂试用的笔名“周三哥哥”似乎正源于此。五男一女的兄弟姐妹配置,在周朝军这个年龄段里,放眼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多年之后,让周朝军崩溃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母亲对其戏言,“我也分不清到底是你大还是那俩大了,五六个孩子扎堆养,谁知道呢……”
1990年夏天,不足6个月大的周朝军被父母送进了二十里外燕子河下游罗庄区岑石乡北白埠村的外婆家。从此周朝军单身的大舅成了他实质上的父亲。当周朝军再一次踏进(周朝军在采访中刻意强调是踏进而不是回到)燕子河上游那家杜姓人家的时候,已经是16年后的事了。
因为燕子河上游那支超生游击队的存在,长在下游外婆家的周朝军不得不当了6年之久的没有户口的“小黑孩”。直到入學前夕,“大舅”才以一笔数额不菲的钱贿赂了村官,为“小黑孩”买来了一个落户的名额,并任凭村官为周朝军拟了一个生日,且一度想方设法将比其大两岁的姐姐与其打包成一对龙凤胎,无奈户籍不归一个县区管辖,最终作罢。户籍挂在了外婆家,老杜家的三儿子从此就改姓了周。喝百家奶,吃外婆家饭,一晃8年就过去了,时光的车轮驶进了1998年。
这一年,北京的房子还很便宜,二环以内2000块尚可拿下。里奇马丁的《生命之杯》响彻世界,在一场巴西VS法国的球赛中,巴西队客场败北,罗纳尔多饮恨长空。小男孩周朝军在白埠联合小学读二年级了,这所小学由附近的北白埠子、南白埠子、毕家庄三个自然村联合创办,是全乡唯一到倒闭也没有通水通电的学校,上下课靠手动摇铃,建校40多年,教室从未翻新过。区教育局危房备案15年,视察15年,孩子们依旧还在危房里上课。
白埠联合小学和传说中的很多学校一样,建在一片坟地上,孩子们就地随手一挖就能挖出一枚棺材钉,站在男厕所一泡尿就能滋到女同学头上。就这样的学校,周朝军也没能一直读下去,在此后的几年小学生活里,周朝军和他的同学一起换了至少五个校址。环境最差的一次,周朝军和他的百十号同学挤在三间草房里,没电是一定的,更要命的是连黑板也没有。就是在这一年,小男孩周朝军开始了看图写话,但是老师说他写得差极了,和他全班第一的成绩极不匹配。这一年的闰五月,小男孩周朝军在上厕所的时候,顺手在房门口摸了一本书。多年之后,周朝军回忆,那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自读课本,上面有简化版的莫言的《夜渔》。就是这一篇《夜渔》,让周朝军直接从看图写话进化到了400字作文的水平。
第二年,周朝军在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上看了半部《仙鹤神针》动画片,并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用拼音混合汉字写起了武侠小说。周朝军回忆,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大哥和那位叫朝龙的大哥嘲笑自己连汉字都写不了几个就妄想写小说,自己的文学生涯起码可以往前推进三五年。
2002年,初中生周朝军在旧书摊上看到了一本名叫《平凡的世界》的小说,知道了一个名叫路遥的家伙。随后两天,他逃课,躲在一条小河边的大树上,沉醉在故事中,忘乎所以。他把自己当成了那个叫孙少平的年轻人,他们一起笑,一起哭。那一刻,他决心成为一名作家,写一部当代版的《平凡的世界》,然后死去。他希望,多年后,能有一个少年,像他一样,躺在绿油油的草丛里,面对满天星斗,放声哭泣。
2007年腊月初八,周朝军外婆的五周年祭日。皑皑白雪中,他对着外婆的坟磕了五个响头。苍茫天地间,外婆身后那些或高或矮的墓碑在寒风中沉默不语。他伸手依次抚摸那些墓碑上残缺的名字,寒风凛冽,那些曾经弥漫在外婆口中的故事顷刻间纷至沓来。他知道,是时候把它们请出来了。
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匍匐在老家院子里的樱桃树下或者学校男生宿舍的光板床上,写啊写啊,写啊写啊。于是一组笔记体小短篇应运而生,他把它们叫做《沂州笔记》,一共21篇。写第一篇《妙三爷》的时候他17岁,写完最后一篇《杀夫记》,他21岁。21个故事基本都是明清笔记小说的写法,文字精短,半文半白,带着些许冯骥才《俗世奇人》的笔意。周朝军毫不讳言,这21篇小说全部来自外婆的口述,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个平庸的书记员而已。
2003年中考前夕,周朝军的处女作在老家某小报发表。他说,“巨大的鼓舞下, 我进入了写作的狂热时期,先后以黄鱼、黄冰、司马青衫、篱笆、风马等不同身份制造了几十万文字垃圾,却很少能够发表。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笔名一个也没有被大家记住,无需我在多年后一一撇清与它们的关系。”
2003年秋进入高中,周朝军的写作兴趣开始向诗歌倾斜,他说,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写了一堆只能在地市级以下报刊发表的诗歌。对文学的过分偏执,导致了厌学情绪的全面爆发。
高考失利是必然的。出于一种自我放逐的心态,出现在周朝军第一志愿栏里的学校,全部躲藏在中国地图的边边角角。几个月后,他收到了远在鄂西北的湖北医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学校是医学单科院校,但是文学氛围却很浓。周朝军入校之前,医学院已有一个汉江潮文学社,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原《新周刊》主笔胡赳赳。
汉江潮在前,周朝军在后,为了在初恋女友面前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他决定拉杆子单干,于是临时抓壮丁,转而创办了学校第一个诗社——百草诗社。经营社团半年,周朝军放下诗歌,重写小说,陆续发表了十几篇中短篇小说。
大一下半年,周朝军读到胡赳赳的一篇回忆文章,写的也是在湖医药的文学生活。这篇文章打开了他记忆的阀门,他脑袋里闪动了十多年的几个形象开始逐渐丰富起来,这几个人是谁呢?他想了小半年,明白了。这几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性格的不同侧面啊。这直接促成了《九月火车》的写作。毕业那年春天,周朝军租住在西安建国路一栋破楼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出门都拿不出坐公交车的钱。他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口气写了四十天,完成了《九月火车》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