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三喜
日前,一间另类“学区房”成了网红。住在浙江温州永嘉县的吴女士,千挑万选为女儿找了一所在温州市区的民办学校上学。不过,这样一来上学就远了。住校还是走读,两种方案都试过,但都不合适。于是吴女士一家花了近50万元买了一辆房车,停放在学校对面,如此,女儿一出校门就到“家”了。
一辆房车停在学校门口自然会引起众人的注意,一些家长对此表达了不同的态度。
“买房车陪读有点夸张!对于一般工薪阶层,房车不是想买就能买的。这样的特殊照顾,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市民张女士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完全可以就近入学,这样对孩子和大人都轻松不少。
“别说现在的家长为孩子读书很拼,古代不是也有孟母三迁吗?”对于买房车陪读行为,也有不少支持者表示,父母每天花五六个小时接送孩子的确耗费精力,如果家庭允许买房车陪读也无可厚非。
市民陈先生则表示,身边有不少人为了孩子讀书花数百万购买学区房,或花费一二十万租房陪读,这样来看,购买房车陪读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在其看来,除了陪读,房车也可用于旅游等其他用途。
花50万元买一辆房车陪读,是否值得?这是吴女士一家理性综合考虑之后的选择。有了房车后,吴女士自述效果很好:“孩子现在每天晚上8点多基本已入睡,早上7点多起床,写作业和睡眠的时间至少增加了两个小时。”孩子睡眠比较充足,感觉学习也自律多了。
“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别人口中的‘折腾。”别人看到的是“霸气方案”,却没看到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如果家门口就有心仪的学校,满足吴女士对孩子教育的需求,也就不用这么费劲,千挑万选找学校、购买房车做陪读。
房子是用来住的,但“房子”却不这么简单。在房地产市场上,它像一个金融产品;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它变成了一个教具。当前,许多地方公办学校实行划片入学政策,为的是化解“择校热”,但划片入学并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家长的择校冲动。择校需求强烈,其竞争方式也从过去的拼成绩、特长,变成了拼房子,由此导致了学区房热。前几年,北京还没有出台政策明确“过道学区房”不能作为入学资格,于是,北京市西城区一条完全不具备居住功能的过道,因为可以上学,也挂出了百万元的天价。
一些热门学校的学位供不应求,于是又有了多种入学排序方式,按照落户时间、房产购买时间等条件优先满足老居民、老业主。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出台了按房产面积大小分配学位的方案。在一些民办学校发达的地区,譬如吴女士所在的温州市,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挣脱划片入学的限制,为孩子选择自己心仪的民办学校。可是这仅仅是个开始,选完心仪的学校,还有买房车陪读这种择校行为的衍生品出现。
从一条过道到一辆车,学区房早已不是物理性的东西了,而是超脱于一个房子、一个地址。这背后,是家长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全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更是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体现。
对家长们来说,的确需要放平心态,因为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从长远来看,放下生活和工作,围着孩子的学习转,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破解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对大城市落户限制和条件进行松绑。不仅如此,还要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在城市落户,不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大城市学位紧张,优质教育资源尤为紧缺,满足新市民对教育的期待并非易事。
这当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责任。很多情况下,学校和教育部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位就这么多,却要面对拥挤的入学需求,背负社会的批评。破解教育资源紧缺难题,还需要久久为功,政府应从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做好城市规划入手,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