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在山沟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住上新房子。”一位土家族村民笑容满面对记者说。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棉袄,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谷壳。“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这句在老百姓口中流传至今的顺口溜是对巴山大峡谷村民过去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支部书记胡晓玲告诉记者,过去,贫困像大雾一样笼罩着这片土地。
为了实现脱贫,干部群众齐心合力,历时近三年,奋战近1000个日夜,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基本建成。记者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深切感受到了文旅扶贫为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红利,这种“造血式”扶贫让这一片最贫穷最艰苦的山区变成了美丽富裕的生态宜居乡村。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前身为“宣汉百里峡”,地处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东北部,距县城120公里,由龙泉、渡口、三墩、漆树四个土家族乡和樊哙镇组成,是全县最边远、最贫困的地区;辖区有建档贫困村102个,贫困群众达9万余人。景区是一个以地质地貌景观为核心,集多样性生物景观、水体景观、天气天象景观、土家风情和巴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山地峡谷型景区。因为缺乏有效开发,加之交通条件受限,导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据了解,宣汉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20.94万,贫困发生率19.1%;仅核心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2个,贫困人口2.2万人,属国家秦巴地区重点扶贫区域。
县委县政府及相关各部门历时约一年的反复实地考察调研,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举全县之力在原百里峡景区基础上,高标准规划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2015年,制订了总投入超210亿元投资计划。景区总体规划面积575.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98.3平方公里,由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桃溪谷体验度假区“四大板块”组成。
从2016年9月开始,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闭园改造提升,经过近两年的奋战,成功打造了大象洞、桃溪谷、画架沟、悬崖栈道、罗盘顶滑雪场、巴部落亲子乐园、桑树坪露营地、巴人山寨、九龙民俗体验一条街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景区于2018年7月通过创建国家5A级景区省级景观质量评价验收,并于2018年8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的建成运营,为宣汉县实现全县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造了可复制的样板,为消除返贫、永续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
产业扶贫 增强“造血”功能
近年来,宣汉县坚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开发扶贫”战略,成功走出一条“以开发促产业助增收”的文旅扶贫新路。在宣汉县十二届四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唐廷教提出,实施开发扶贫战略,聚焦北部山区,推进巴山大峡谷综合开发,以旅游扶贫开发带动扶贫攻坚,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大马力有序有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该县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开发项目专题会,研究部署巴山大峡谷各类项目建设,采取“分线作战、各司其职”的工作方式,设立“罗盘顶、桑树坪、渡口、快速通道”4个现场督导组,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督办、协调解决;县纪委会同两办督查室、指揮部办公室以问题为导向,按照重点工程、重点环节的时间节点,每半月对相关乡镇、部门履职情况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全覆盖督查,定期通报。几年来,在快速通道、景区内环线、渡口风情小镇、桑树坪巴人村部落等建设现场,上千名建设者天天抢晴战雨、攻坚克难,快马加鞭推进建设进度;对开园运营前应完成的74类134项具体工作逐一明确责任部门(单位)、落实责任人,分解细化建设任务,并按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组建了29支援建队伍,招募800余名工人,分别在14个施工项目(标段)实施作业,向项目建设发起最后冲刺,再次刷新“宣汉速度”。
全县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力争到2020年把巴山大峡谷建成“国家文旅扶贫试验区、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
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表示:“我们把旅游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业精准扶贫,真正实现‘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让山区群众守住绿水青山过上脱贫奔小康的新生活”。
富民惠民,创新景区“文旅扶贫”模式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建设与群众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国率先规模化、制度化推行景区群众资源入股分红模式。探索出台《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资源入股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鼓励群众将景区开发区的土地、林地等资源折价入股,景区建成运营前按一定的标准(田600元/亩/年、地400元/亩/年、林地250元/亩/年)进行补偿,景区建成开园后拿出门票收入的10%按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方式进行分红,其中,4%用于林地补偿分红,4%补给景区原住民,2%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景区上市后实行持股分红。2018年,已兑现首批补偿分红400余万元。
此外,成功探索出了务工带动脱贫、易地搬迁带动脱贫、就业帮扶带动脱贫、产业联动带动脱贫、经合组织带动脱贫等景区脱贫新模式。在景区核心区,以村为单位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21个,不断提升群众依靠发展文化旅游业脱贫致富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片区贫困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结合景区建设项目用工需求,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到景区建设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创新实施“广厦行动”,大力改善景区群众居住环境;
针对性开展文化旅游扶贫等专项技能培训,先后带动3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实行“旅游+”行动,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和巴山大峡谷土特产品,在景区按规划设立商铺摊点,近1万名贫困群众在旅游配套产业中挣钱受益;通过能人+贫困户、能人+公司+贫困户、经合组织+贫困户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文旅互动,创新景区“融合发展”模式
依托巴山大峡谷地处巴人祖源地的优势,深度挖掘巴文化资源,加大巴文化符号利用、保留巴文化建筑风格、传承巴文化民风习俗。在景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巴文化博物馆、全国首个纵向升降“悬挂式”体感观众席的大型演艺场馆,邀请央视著名导演哈文精心编排《梦回巴国》,打造全国首台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诗剧,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典范。同步推进巴人山寨、巴人宫、国家非遗民俗展演等12个项目,广泛开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等特色民俗活动,使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因巴文化而有魂,因巴文化的植入而厚重,景区的识别度和生命力不断提升。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创新建设樱花园、蚕桑园、茶博园、腊梅园、玉葵园“五小”乡村旅游产业园,丰富景区业态和游客体验,各方反响很好。
市场导向,创新景区“企地共建”模式
立足“国贫县建大景区”,探索创新景区“企地共建”模式。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规划建设阶段,引进国际知名专业公司——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按国际智慧型景区和国家5A级景区标准,提前介入对景区建设管理进行指导,推动景区从建设到运营均按最前瞻的市场模式运行。
同时,充实地方力量,建立落实“一名县领导、一个指挥部、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配套出台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建设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5项推进机制,高效推动整个景区快速建成运营。创新探索景区“政府投入撬动+社会多元投入”融资模式,县级财政先期投入,将景区道路、电网、燃气、供水、停车场等统筹规划建设到位;对适宜社會资本进入的项目进行分项目招商,对一时不能招商的项目,由政府控股的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先期建设,确保景区所有要素一次到位。
务实管用,创新景区“运营管理”模式
扭住传统景区“多头管、无人管、不好管”问题导向,探索创新“五位一体”景区管理体制和标准,引领、奖补、激励市场引导机制。组建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作为指挥中枢,统筹研究协调景区管理重大事项;组建景区管理中心负责景区监督管理;组建景区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景区执法监督检查;引进国际知名公司港中旅协同国有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景区运营管理;成立景区旅游协会负责行业自律和标准推广。
制定出台《巴山大峡谷片区民俗发展扶持办法》,在全国率先创新制定《巴人民宿建设指南》、《巴人民宿服务规范》和《巴人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3个地方标准,引导景区民宿业态规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据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春介绍:“目前,已培育能人公司55个,经合组织123个,民宿客栈780余家。通过系列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