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野下怎样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9-05-15 10:37吴政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吴政

摘    要: 随着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党的根本任务,关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提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和重视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在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文化自信    提升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法隔离开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是在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接班人,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是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文化自信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文化精神的遮蔽、文化内容的虚化和文化创新的欠缺等方面的问题,在立德树人视野下探索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所在是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和立德树人过程的实施两个方面体现的,只有重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才能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服务。

1.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

今天提出的“立德树人”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背后承载着浓厚的中华文明积淀,是我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出的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理念,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立德树人所立的是崇真向善之德、培育的是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魂之底色、育之方式和精神支撑,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如果走中国道路,就离不开哲学精神的引导、历史经验的镜鉴和文学力量的推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动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不能缺少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2.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践行立德树人内涵的要求

立德树人实际是用传统的经典文化沁润感化学生,让他们在文化教育中产生共鸣,从而培养文化自信,内化为自身优秀的文化品格,使大学生能坚守和传递文化品格。道德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这样一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发挥在思想领域内熏陶的功能。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立德树人内涵的践行离不开利用传统经典文化进行道德教育,离不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在认识上的自信;让大学生在文化教育过程中产生共鸣,离不开大学生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践行立德树人内涵的要求,离不开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要经历一个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时具体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1.文化精神的遮蔽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提请注意:“现代化所帶来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4]。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其父辈大不相同。在经济建设时期,一些家长轻视了对子女文化精神的塑造。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输入不可避免带来不同的文化精神输入,其中的糟粕会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精神。

2.文化内容的虚化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出现了急功近利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片面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这种教学实践轻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未能认真向学生阐释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中蕴含的崇高的人文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不能保持扬弃的态度,导致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弱化,文化内容的认同感缺失。文化内容的虚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负面作用是很大的,不能正确认识并纠正就无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我国国学经典著作融汇了前人无穷多的智慧,但是在中国大学课堂中却逐渐淡出,这是十分可惜的。国学经典中承载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格,学生素养也不断提高。如爱国报国、诚实守信、仁爱友善等,都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高考后,大学生很少再接触国学经典,大学课堂以专业课为主,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难以实现。久而久之,会造成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不足,这对我国文化内容发展不利,易造成文化内容的虚化。

3.文化创新的欠缺

文化发展是文化富有创新能力的表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体现。文化创新能力决定了文化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吸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的能力,更应该学会转变学习思维和思考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教育、科技、人才等存在错误的观念,制约了我国的人才教育,使我国的人才提供出现断层,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受其影响较大。通过修复国民教育道路,我国大学才逐渐开始系统、科学和有序地培养人才,回头看这十多年的变化,在大学扩招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我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数都渐渐增加。但是,从人才教育方面和培养方向来看,以往的教育理论和不合时宜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里就不得不提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的办学模式必然鼓励个性,鼓励与众不同,要求“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5]。不突破以往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就无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发展水平就不会得到提高。

三、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在分析了以上各种问题后,可以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在如何坚持指导地位、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能力所做的工作有所不足。我们可以积极探索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文化自信,我认为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它的形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一代代共产党人在一步步建设中国的具体实践中的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处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我们不信仰、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就会变质,就不能被称之为社会主义国家。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多次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和强调。他告诫全党:“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

想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对马克思主義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时刻重视并纠正“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8]的状况,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始终凸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时刻警惕马克思主义被别有用心之人边缘化、西方化的倾向。推动国内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工作,强化他们的学术责任,以他们的学术成果加强和巩固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

2.加强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是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表明,每个中国人都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立德树人有许多相通相容的地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培育和践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营养和道德力量,结合时代要求,积极深挖其思想精髓,并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肥田沃地。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吸纳外来文化,文化一方面体现了民族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特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进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外国的进步文化我们可以融合与借鉴,从而推动自身文化发展和繁荣。如果要想创造出更多的先进文化,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增强我国先进文化的生产力,为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接连不断的推动力。回顾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得知文化发展具有固有的规律,伴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化的融合与借鉴需要打破地域限制和民族限制。

高校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时,注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祖先辉煌的过去与无穷的智慧,培养他们应对已知和未知的机遇与挑战的信心。大学生作为比较有觉悟、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在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大学生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重视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的灵魂是创新,我们强调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质是在谈文化创新能力,一切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推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9]这里的“能力”自然包括文化创新能力,但文化创新能力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创新型文化人才身上。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无法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与亚洲一些新兴国家相比也是较弱的。原因之一是忽视以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开展,重中之重是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学生要对课本知识和老师的讲解批判性地吸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正确的前提下保留自己的判断。课外,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学会用理性的眼光辨别哪些值得学习与借鉴,哪些不值得学习与借鉴,只有这样才会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强化大学生文化探究意识,只有激发大学生对文化探索的兴趣,才能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文化探究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多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把学生困在教室和图书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灵感,使他们的文化创新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培养文化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张利明.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6(06):143-147.

[3]沈壮海,王绍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3):15-21.

[4]赵紫玉.浅谈外来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11):48.

[5]徐家林.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三个向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6):188-1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7]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1-5.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10]王先海.传承中华文化经典落实立德树人大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25(B07).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