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作为科技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行动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显著。近日,记者围绕我国科技领域的相关话题,专访了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
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接受采访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目前来看,我国主要在哪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存在短板?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中科院采取了哪些举措?
白春礼:去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我国相关科技创新领域的限制,凸显出我国在很多高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一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最近,我们组织了一批科技专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体上看,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我国都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
比如,在信息通信领域,我国的芯片进口总额已经多年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宗进口商品;操作系统、高端光刻机仍被国外公司垄断。在高端装备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仪器装备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的制造及检测设备,95%以上依赖进口。在工业基础材料方面,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32%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在航空航天方面,被称为“工业王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我国虽然能够生产,但性能还不能满足商用大飞机的需求。在生物医药方面,高端医疗仪器设备,高端医用试剂,重大疾病的原研药、特效药基本依赖进口,等等。
这些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既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迈过的坎,也更加坚定了我国加快自主创新的决心。对短板和卡脖子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对此进行了重点部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落实的重大举措。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针对当前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
从去年开始,我院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新启动了3个C类先导专项。目前,几个项目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新一代超算,今年可能會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我院也将继续围绕国家一系列紧迫需求,加强前瞻性战略布局,力争取得更多新的重大突破。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动员和组织全国科技力量集中攻关,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加速提升,将会持续取得一批重大突破,能够有效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科院对重大创新领域有什么研判?在布局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方面,有哪些举措?
白春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科技安全领域紧迫需求的重要部署,也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方面,组织一批高水平科技专家开展战略研究,深入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方向和主要趋势特征,积极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政策建议。同时,加强对事关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重大关键领域进行系统战略布局,突出和强化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通过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颠覆性创新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集成,策划出一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带动性的重大科技任务,加强0到1的原创研究,开展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颠覆性创新和技术,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在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结合“四类机构”特别是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加强相关重大创新领域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的整合重组,为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做好准备。比如,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依托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经过近两年的筹建,目前相对比较成熟。之前启动的空间科学、药物创新、洁净能源等一批创新研究院,也按照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体制要求,做了很多探索,已具备启动建设的条件。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方面,正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依托我院研究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改革发展工作。应该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也是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时我国科技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对凝聚和稳定支持一批高水平科研队伍、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一些不足之处也亟待改进和加强。我认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首先要从国家的整体科技布局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做好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有机衔接,处理好与国家创新体系中其他创新单元发展的关系;其次要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特点,明确优先顺序,强化对薄弱环节和紧迫需求的重点领域方向的支持力度;再次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促进开放创新,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在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方面,紧密围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和布局一批国家高水平的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在北京怀柔,启动建设了两个大科学装置,今年还将有一个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与北京市签订了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实验室共建协议,今年还将签署生命与健康科学实验室共建协议。在上海张江,与上海市共建了张江实验室,并将在沪的相关科研力量和科研资源进一步整合集聚;正在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蛋白质、软X射线、硬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形成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大设施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快推进相关大科学装置建设和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形成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启动建设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在安徽合肥,正在积极筹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推进聚变堆主机系统建设,积极争取先进光源、强磁光综合实验装置等的立项工作。
同时,按照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积极探索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各省、区、市40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和10余个国家有关部门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战略科技合作,成立了一批转移转化中心和10余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联盟。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院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有哪些较好的改革经验?
白春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指导和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科技界和我院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落实这一战略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进一步明确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定位。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明确把“三个面向”和“四个率先”作为新时期办院方针。同时,制定“率先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举措。
聚焦重大创新目标,强化重大成果产出导向,充分发挥我院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的建制化优势。提出“三重大”產出目标,即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重大示范转化工程,引导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加快重大成果产出,并通过实施“一三五”规划予以落实;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的总体部署,明确了“上天入地下海、顶天立地结合、宏观微观贯通”的战略布局,将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能源、生命健康、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信息、光电空间等8个重大创新领域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计算这两类公共支撑平台。
围绕重大创新目标和重大创新领域布局,组织全院力量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任务。通过组织实施先导专项,进一步聚焦重大创新目标,产出一批“三重大”成果,若干重大创新领域和前沿方向在国际上处于并行领跑地位。组织承担一大批国家各类重大科技任务,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我院是15个专项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其中5个是副组长单位。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在我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航次中成功应用,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 (资料图)。
全面落实国家重大科技部署,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积极调整优化科研战略布局。组建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进一步强化了面向重大创新领域的整体优势和战略布局,有效整合了院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初步构建起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现代科研院所体制机制。紧密围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以及国家实验室、雄安新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整合集聚全院相关力量,推动区域科研机构布局的调整优化。
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按照“十三五”时期我院“十百千万”人才队伍建设的总目标,在人才政策、体制机制上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举措,包括实施率先行动“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计划和“十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等。进一步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扩大研究所用人自主权,健全完善人才评价、薪酬分配等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同时,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优势,深入推进科教融合,成立一批科教融合学院,实行“双聘”制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科研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支持上海科技大学科教融合建设工作。
此外,我们也积极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和增选流程,强化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积极稳妥推进院士退休制度,院士制度改革成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首批落地的举措之一。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完成一批国家委托的重大咨询评议和第三方评估任务,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以支撑服务“一带一路”为重点,创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这是我国创立的首个实质性综合性科教国际组织。先后在肯尼亚、智利、泰国等国家成立了10个海外科教中心,实现了中国科研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零的突破。正积极牵头发起“三极”“脑科学”“子午工程”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