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
毋庸讳言,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今天虽然我们在奋起直追,但差距仍存。
对于中国创新能力所存在的差距,经济与文化界部分人士喜欢把这归结为中国缺乏自由精神,中国人缺乏创新思维,把创新这样一个实践行为异化为唯心论。这些言论还得到不少社会公众的认同。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用唯心主义思维去指导创新、把科学分析变成唯心臆想的人,大部分缺乏科技创新实践,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既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创新,也缺乏行动力。
中国人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铜、陶器、铁器的国家之一,四大发明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拥有自己的历法,培养出多种主食和蔬菜,丝绸、纺织、瓷器、造船等很多领域都曾经领先于世界。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民不但热爱创新,同时也通过创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的中国人是不是缺乏创新思维呢?事实也不是如此,中国的专利申请已是世界最多。我所在通信业,以前就是做一个“山寨”手机,也要琢磨在这个手机上创新一个别人没有的功能,让它更具市场竞争力。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创新能力落后于人?怎么才能让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稳定的政治。近代以来中国创新的落后,重要原因就是战乱与民不聊生。只有稳定的社会才是创新的基础,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纵观世界各国,创新领先世界的国家,都必须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创新的基础。需求是创新诱发器,如果经济缺少活力、社会需求不足,就很难刺激创新。同时经济发展也是高质量教育的保证,没有全民素质的提高,很难有创新的突破。
最后,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技术积累过程,不可能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以笔者熟悉的信息通信业为例,中国作为后来者,开始的路就是跟随和模仿,在模仿已经做得非常好,可以和对手去竞争时,就必须要有投入和创新,来形成自己的突破。近年,中国品牌的手机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把欧洲、日本的手机品牌全面打败。在整机已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在零配件和芯片领域形成突破。在这些领域也形成了较好积累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就必须指向“无人区”,在低时延、AI能力上领先世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底层“原创”,这些底层“原创”怎么做到?不可能是自由精神的臆想,而是长时间技术与能力的积累,最后形成爆发力。
在创新之路上,中国缺的是时间。近年来,中国在具体研发、生产方面已经积累起优势,差的是“原创”,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无人区”,闯出“无人区”,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
(作者是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