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泽文 张 昱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并结合区域发展现状,研究区域小城镇的规模结构及变动特征,合理布局和发展小城镇,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近年的研究来看,关于城镇规模研究关注点集中在城镇体系分形[1-2]、规模分布及演变[3-4]、人口规模结构[5-6]。从研究区域来看,从省域视角和城镇群角度对城镇规模的研究较多[5-9],还有一些是关于乡村聚落规模结构的研究[10-11],而以流域为区域对小城镇规模结构及变动开展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选取汾河流域的小城镇作为研究对象地域,对流域内小城镇的规模结构及变动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为汾河流域小城镇发展提供科学性与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从而在实践中加快流域小城镇的发展进程,推动流域城镇体系的快速发展。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工农业发达的主要区域。截至2017年底,汾河流域涉及的36个县(市)内共有常住人口1 510万人,占山西省总人口比重的40.8%。经统计,流域内小城镇数量为183个。
2000年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并通过ENVI软件进行处理,利用ArcGIS软件对处理后的遥感影像进行提取,得到汾河流域2个年份的小城镇斑块。2000年和2016年小城镇人口数据来源于《山西省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利用2000年和2016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生成汾河流域小城镇分布矢量图,并选取出相关景观指数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2000年和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景观指数比较
从静态变化看,不管是2000年还是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的最大斑块面积与最小斑块面积相差都很大;从动态变化看,2000—2016年在流域小城镇斑块数不变的情况下,斑块的总面积增加了6 720.59 hm2,平均面积增加了36.93 hm2,增加的幅度均为33.4%。通过对2个时期景观指数的对比发现,汾河流域小城镇斑块的规模分异明显,最大斑块和最小斑块间的差异增大。
通过对2000年和2016年不同用地规模等级内小城镇斑块数量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大部分小城镇用地斑块面积偏小,用地规模的频率分布均为偏态的。从动态变化看,2000—2016年用地规模小的城镇有向中等规模城镇发育的态势。由于规模小的小城镇数量多,可以看出,较小规模的小城镇用地规模频数变化明显,较大规模的小城镇数量也有增加。
借鉴位序—规模法则和Zipf指数对2000年和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斑块规模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图2所示。从分析结果来看,2个年份中大多数中小规模小城镇处于曲线的右端,曲线左端的小城镇分布不连续且规模较大,拟合结果分别为0.844 5和0.881 1,拟合优度(R2)不高,说明了汾河流域的小城镇斑块的规模分布类型属于过渡型。2000年和2016年的Zipf指数分别为0.895 4和0.883 9,均小于理想值1。由此可以看出,2000—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的斑块规模分布比较均匀,规模较小的小城镇数量一直较多。
图1 2000年和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斑块规模数量频数分布
图2 2000年和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斑块规模位序—规模模型
2000—2016年,汾河流域内小城镇人口增加245 884人,镇平均人口规模由4 829人上升至6 104人(见表2)。最大与最小人口规模的分异差距较大,且在不断扩大。
表2 2000年和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特征
通过人口金字塔对不同规模等级内的小城镇数量进行统计(见图3),可以反映出汾河流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的分布情况。由图3可知,流域内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的等级分异明显,规模数量结构呈分散型分布特征,规模数量以中小规模城镇偏多,2000年小城镇数量在3 000人以下的最多,2016年小城镇数量在3 000~5 000人的最多。从动态变化看,2000—2016年,万人以上和3 000~5 000人规模的小城镇数量增加较明显,处于金字塔底部的3 000人以下等级的小城镇数量显著减少。
图3 2000年和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等级金字塔
2016年,小于5 000人等级的小城镇数量占56%左右,而大于10 000人等级的小城镇数量仅占15%,其人口规模却占总人口40%左右(见表3)。这说明汾河流域内小城镇人口规模较小的居多,并且表现出低等级小城镇人口规模之间差距较小,高等级小城镇数量比重小,但人口规模差距大。从动态变化看,小城镇数量在3 000~5 000人、大于10 000人以上的等级内增加,在0~3 000人之间的等级减少,说明流域内人口有向高等级小城镇集聚的趋势。从平均人口规模变动情况来看,大于10 000人等级的小城镇数量增加14个,变动较大,其平均人口规模增加较多,说明高等级的小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大;5 000~10 000人等级小城镇数量变动较小,人均规模虽减少,但变动较小;3 000~5 000人等级小城镇数量和人均规模都有所增加;小于3 000人等级小城镇数量明显减少,人均规模变动较小,说明低等级小城镇人口规模向较高等级规模发育。
借鉴位序—规模法则和Zipf指数对汾河流域2000年和2016年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图4所示。从分析结果来看,无论是2000年还是2016年,曲线的右端均存在大量的中小等级规模的小城镇集聚,曲线左端的大规模小城镇分布稀疏且不连续,拟合结果分别为0.781 7和0.647 8,拟合优度(R2)不高,说明了流域内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类型为过渡型。总体上看,2000年和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的Zipf指数分别为0.542 4和0.586 5,均小于理想值1,可以看出汾河流域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相对分散,低等级规模的小城镇较多;从动态变化看,Zipf指数有所增加,表明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趋向集中的力量大于趋向分散的力量,人口具有向高等级的小城镇集中的趋向;从坐标的纵轴来看,前几位小城镇的规模分布均位于拟合曲线的下方,曲线拟合的理论值大于实际值,说明高等级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仍有增长的空间。
表3 2000—2016年汾河流域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内小城镇变化
图4 2000年和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人口规模位序—规模分布
通过对2016年汾河流域小城镇人口和小城镇斑块之间的关系可知,人口和斑块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77 2,表明汾河流域小城镇人口和斑块面积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从总量来看,2000—2016年小城镇人口和斑块面积均呈增长趋势;从规模等级来看,人口和用地均以中小等级小城镇偏多,且小城镇规模等级分布趋于向中高级集中。
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其小城镇的规模结构及变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汾河流域小城镇斑块的规模分异明显,大部分小城镇用地斑块面积偏小,且有向中等规模城镇发育的态势;②汾河流域内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的等级分异明显,规模数量结构呈分散型分布特征且以中小规模城镇偏多,流域并有向高等级小城镇集聚的趋势;③汾河流域小城镇用地和人口规模分布类型均为过渡型;④汾河流域小城镇用地和人口规模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小城镇在城乡融合、区域发展和规划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本文来看,小城镇规模结构发生着较快的发展变化。适应这一发展变化,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化小城镇空间结构及布局是新时期调整区域空间格局的重要环节。在流域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中,对于区位条件好、潜力大的小城镇,要从质量、功能上提升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在用地和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着力优化结构、增强功能、提高集聚能力,进而促进小城镇重点发展、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