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婷婷,李 坤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胸外科为医院的重要科室,胸外科患者人数众多,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进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1]。本文选取本院100例胸外科手术病患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见下述汇报。
筛选本院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诊治的10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纳入标准:①择期行肺部全腔镜手术,符合手术指征,ASA为I~II级;②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脑、肾等主要脏器疾病者;②有精神病史或人格障碍者;③妊娠、哺乳期患者。按照围手术期护理方式的差异,将患者纳入常规组及循证组各50例。常规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8~76岁,平均(39.4±10.3)岁;体重55~76kg,平均(64.7±3.9)kg;疾病类型中,肺部结节34例,肺癌16例。循证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76岁,平均(40.0±10.1)岁;体重55~78kg,平均(64.9±3.5)kg;疾病类型中,肺部结节35例,肺癌15例。对比两组基本信息,差异不显著(P>0.05)。
常规组:实施心电监护、心理干预、药物治疗、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
循证组:内容涵盖(1)组建循证护理团队: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构成,召集团队所有成员展开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循证护理知识及执行方案、注意事项等,以提升团队成员对该护理模式的进一步认识;(2)列出循证护理问题:根据循证护理要求、病患一般资料、病历等信息,列出循证问题,如病患存在负面情绪、对疾病知识认识不足、并发症发生率高等;(3)寻找循证证据:对团队成员开展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让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文献检索,同时查阅大量资料,对比分析循证问题;(4)开展循证护理:综合病患的病情及临床护理经验,拟定全面、系统的围术期护理计划,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手术准备,术中与医生的配合以及对病患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术后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生活干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出院指导等。
(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分别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展开焦虑、抑郁情绪评估,得分越低提示心理状态越佳[2]。(2)对比两组的并发症诱发情况,如切口疼痛、感染、出血。
运用SPPS18.0软件,计量数据、计数数据以(±s)、%表示,行t、x2检验,P<0.05提示差异显著。
对比两组护理前的S A S、S D 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两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循证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SAS与SD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SAS与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常规组 50 65.4±3.2 58.5±3.5 65.3±3.4 57.5±3.8循证组 50 65.7±3.0 47.3±3.1 65.8±3.6 46.6±3.6 t值 - 1.02 4.59 0.87 5.78 P值 - >0.05 <0.05 >0.05 <0.05
常规组并发症诱发率是14.0%,循证组是6.0%,循证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并发症对比(n,%)
胸外科患者通常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其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疼痛为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较为多发的并发症,持续疼痛可让患者产生心理与生理上的变化,容易出现心率失常、肺不张、血压异常等不良情况[3]。另外,胸外科患者的疗程通常较长,治疗费用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继而影响预后。因此,围手术期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缓解其疼痛,改善其不良心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循证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它包含各种护理知识,其他学科知识,如心理学、营养学等等[4]。循证护理是一种基于临床实践的护理模式,力求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的改进措施作为护理方案的重点内容,同时充分考虑病患的护理需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取实证,以其为凭据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确保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得以充分、有效运用,以此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获取最显著的护理效果[5]。循证护理属于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在诸多科室的护理实践中获得了广泛运用。
将循证护理运用于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大大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促使病患尽快康复[6]。本研究结果发现,循证组的SAS、SDS得分以及并发症诱发率都低于常规组,提示循证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常规组,即循证护理的运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由上可知,循证护理可提高胸外科手术护理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