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兵
(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山东 乳山 264500)
肌间沟臂丛阻滞(ISBPB)为肩关节镜手术常见麻醉方式[1-3]。本次我院特取100mg罗哌卡因,稀释至不同浓度(0.5%、1%)行ISBPB,分析对膈肌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行ISBPB的32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160例,男93例,女67例,年龄35~55岁,平均(42.4±6.2)岁,平均体质指数(24.5±3.1)kg/m2,乙组160例,男89例,女71例,年龄36~55岁,平均(42.7±6.5)岁,平均体质指数(25.1±3.6)kg/m2,本研究排除伴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膈神经损伤,穿刺部位感染,合并慢性肺、支气管疾病及存在用药过敏者,对比两组资料(P>0.05)。
阻滞前检查:开放静脉后予以患者常规监测,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借助超声再次检查患者膈肌正常运动情况。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过程中,严密予以患者SpO2等指标变化,取仰卧位,借助神经刺激仪定位穿刺部位,将其正极与患者前臂连接,负极连接穿刺针,设置刺激频率2Hz,强度0.5~5.0mA,选取前、中斜角肌间沟进针,穿刺成功后,启动神经穿刺仪,并适量调整进针部位及刺激强度,需使神经支配区域发生颤动反应;随后回抽发现无脑脊液/血后予以注药;取100mg 0.75%盐酸罗哌卡因,甲组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浓度0.5%);乙组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1.0%),借助固定针头推注药物,推注5mL后,回抽1次,防止药物注入血管,未见异常后,在2min内将药液注入。
药液注射结束后15min观察患者平静呼吸时及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观察ISBPB 30min后,膈肌麻痹发生率。膈肌麻痹评定:患者深呼吸时,膈肌朝尾侧运动视为运动正常;膈肌朝头侧运动或不动视为运动异常,即膈肌麻痹。并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成功率及恢复时间等运动阻滞情况。阻滞成功评定:对患者三角肌、上臂外侧行针刺试验,0分:无感觉阻滞;1分:部分阻滞;2分:完全感觉阻滞。将30min内实现完全阻滞视为阻滞成功。
数据纳入SPSS 19.0软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经ISBPB后,两组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无明显差异,但乙组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及膈肌麻痹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膈肌功能评估结果[±s, n(%)]
表1 对比膈肌功能评估结果[±s, n(%)]
?
2组均出现肘关节运动阻滞,乙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甲组,恢复时间长于甲组(P<0.05),且两组阻滞率未见差异(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运动阻滞效果[±s, n(%)]
表2 比较两组运动阻滞效果[±s, n(%)]
组别 例数 起效时间(min) 恢复时间(min) 阻滞率甲组乙组t/χ2 P 16016012.63±3.147.35±1.5219.1450.000453.15±92.58508.29±72.165.9420.000127(79.38)125(78.13)0.0470.829
ISBPB主要是从环状软骨边缘第6颈椎作为穿刺点[4],将麻醉药物推注至臂丛神经周围,进而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式[5],为上臂、肩部等手术首选麻醉方式。但ISBPB易引起膈肌麻痹,影响膈肌功能及呼吸功能[6],因此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及其用药剂量、浓度对提升患者手术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罗哌卡因作为高效酰胺类局麻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较小,在ISBPB等外周神经中应用广泛[7-8]。
本研究中,两组阻滞效果未见明显差异,但1.0%浓度10mL容量药液对膈肌麻痹影响较小,此情况可能为膈神经与臂丛神经相隔较近,且起源相似,走向毗邻[9],且膈神经存在多种变异,在ISBPB期间,同剂量麻醉药物,浓度较低药液,其容量更高,扩散范围更广,易扩散至C3~C5神经根,使得膈神经遭受阻滞作用[10],进而导致膈肌麻痹,影响膈肌功能。
综上所述,10mL 1.0%浓度及20mL 0.5%浓度罗哌卡因药液对臂丛神经组织均有显著麻醉效果,但10mL 1.0%浓度药液可在一定程度减小膈肌麻痹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