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婧 赵守香
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粮食补给,但对索取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直到地沟油的出现。此后,随着物联网技术联入,餐厨废弃物收运监管强度明显增强,政府关于餐厨废弃物的排放也有相关管理办法出台[1]。但废弃物的产生数量每年都在创新高,社会处理能力一直处在饱和状态,如何减轻社会负担,践行自觉分类、合法收运等操作,急需一个可视化的媒介时刻提醒众人,这便是互联网+出现的必要。
互联网+近年来已经成了应用热点,移动终端轻轻一点便能将想象的画面拉近至眼前。各大产业如农业、轻工业都前赴后继,餐饮业方面也表现为各大外卖平台和“新零售”。餐厨废弃物领域如何与互联网连接起来,那就是“互联网+餐厨废弃物”软件。
该软件旨在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针对餐厨废弃物的互联网回收体系,搭建线上信息与服务平台,将长久以来各单位对自己排放的废弃物的未知数据进行公示。
软件使用者分阶段开放,首先主要为各个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和收运单位,数据展示内容为回收有效的餐厨废弃物种类、重量、分类质量等,各单位可以此对照台账,并向分类完成度高的单位取经看齐,领取补助等福利。
1.排放数据实时公开
物联网监管的介入,基于车载一体化数据采集设备回传的各类业务数据,可有选择性地通过软件展示,如各产生单位的排放种类与对应产生量。分类完成评定结果由收运人员现场拍照上传完成评定。主要数据字段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界面-后台字段
软件可视化界面将调用单位实时定位,结合GIS坐标进行地图标签显示。技术指标自动核算,标明经过他们分类的垃圾在处理过程中无害化的比例以及有效转化率。
2.分类抵扣收运费
在这个利益推动的时代,只有让人们有利可图,才能提升他们参与废弃物分类的激情[2]。与“以物换物”相比,“抵收运费”的激励作用更有实际效力。毕竟,兑换商品并非对所有群体都有足够吸引力,而只需要他们一些简单的举动去将废弃物分类,就能换算成成本,根据消费者心理学理论,是能触动人们关于利益的敏感神经的。
效仿社区可回收废弃物自觉分类获取积分以抵扣物业费的做法,政府可从终端整治经费中抽取一定比例经费用于补贴自觉分类的餐厨产生单位,减免相关的收运费用或者根据分类完成总量按比例返现等。
如表2所示,奖惩制度具体应由相关部门根据经费和劳动节省的成本比例进行量化计算后核算得出。对于分类完成度极高的单位进行积分返现突出显示。
3.线上线下相结合
新单位的进入可通过在线注册提交信息审核,并将预计产生量发布至软件平台。线下有资质的第三方收运单位或者街道环卫可根据自身运力和能力范围进行线上签约,提高工作效率,一举几得。
表2 分类完成情况奖励规则
线上签约流程为:(1)收运单位“接单”,向废弃物产生单位发送已盖章的电子合同。(2)产生单位自行打印盖章,拍照上传至系统。(3)系统显示双方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方便线下联系。
4.举报激励制度实施
软件提供匿名举报通道、邮箱和举报热线,对不合法处置餐厨废弃物的单位可进行拍照曝光,举报的单位或个人,在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和处理后,给予相应程度的物质奖励。如收运人员发现违规现象,可通过软件完成现场取证和违规上报。主要举报、投诉内容如表3所示。
5.处理报告公示
各终端能源处理单位,可将垃圾分类后的处理效率与往年混合处理的效益进行比较,生成各阶段的垃圾处理报告进行公示。各收运单位,也可对收运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推选“卫生单位”称号,通过舆论的力量起到良好持续激励效果。
该软件能覆盖各个区域的废弃物产生单位,激活各单位特别是中小规模单位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号召,而不是得过且过地等待国家出台强制性措施。此外,相关部门对于此类信息的公开也为专业打假人提供了数据支持,为他们及时发现缺少相应排放种类的单位。最重要的是,餐厨废弃物作为一种有用的资源,终于得到了足够的价值认同。
软件初衷虽然只是让各单位了解自己的废弃物排放量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的影响,从而在一定激励制度下自觉践行收运前期的分类工作,但是其还有更长远的发展潜力:
1.与餐厨废弃物收运监管平台连接,各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可在软件的子界面实时追踪当日废弃物的去向。
2.与试点小区合作,注册用户面向社区居民,投建相关餐厨废弃物自动称重收集垃圾桶。居民将分类垃圾倒入后,可从软件上读取自己每日垃圾构成分析,将其与城市平均水平做对比,有助于培养人们控制垃圾产生的自觉性。也为今后我国按量收费的开展积累基础数据。
3.将收运难点的餐厨废弃物处理好之后,可将该软件派生出兄弟系列——“互联网+可回收垃圾”。该软件提供第三方抢单预约上门服务,软件使用对象建议以社区诸如此类的集体型单位,降低出车成本。
表3 举报表单方式选择
总之,建设美丽家园,推动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国家部门坚强推行,还需要重视到公众参与的更大效用。大力激发社会参与活力,畅通公众参与分类的渠道,是该软件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垃圾分类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相信我们国家也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走在街上看不到一片垃圾!小举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公民素质,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转化进程充分发挥,我们的下一代才不至于“流浪”到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