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我的教学经验不多,有一条,我绝不把我的风格教给学生模仿。我有责任引导学生走他自己的道路,引导他“师造化”,面向生活,通向现实。
一个有能力、有志气的艺术家,应该对于现实、对于造化很忠实地去研究它。应该做自然的儿子,但千万别做自然的孙子。为什么?你要自己从自然中拿来,而不要去从别人手中拿来,从别人手中拿来,就变成自然的孙子了,儿子的儿子嘛。我曾看到有人画了一张画,画里面什么古人都有了,什么老师都有了,就是没有自己的东西。画马要"师厩中之马",而不是摹别人的画马;画松要写千山万壑里千姿百态的松,而不是画古人已经归结出来的成法;人物画,不管是画古人或今人,都要求能形神兼备、生命流露,而不是概念的人物。
怎样才能不定型呢?就是要不断地、虚心地以造化为师,不断地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得到新的启发,使自己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有新的境界,这才能避免定型。没有矛盾,没有变化,就会衰亡。虽然人还活着,可是艺术已经不活了。
中国绘画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音乐性。就拿音乐来说,一个演奏家、指挥家,他一辈子不知要重复多少遍同样的乐曲,可是他每次指挥、演奏,都有一次新的激情。中国画同样的或相似的题材,在重复作画时,必须靠它当创作来画。
前些年美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毛病;就是只要求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而不是要求同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师造化”的基本功,是有共同原则的,但掌握共同原则的同时,要锻炼用自己的眼、自己的感情来画,就避免了千人一面。
形象可以夸张。为什么要夸张,要夸张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夸张是艺术的美德,没有夸张就没有艺术。有人常说画得跟照像一样,这说法不一定恰当。用同样的相机,不同的人照出的照片不一样,不能互相代替,因其中有主观的东西。没有一件艺术品没有主观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用"像照片"这个词。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究竟怎样用,怎样吸收,吸收什么,不能要求大家一样。在教学上,应注意引导、指点,但不要扶着同学走路,避免让学生模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