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美国总统卡特访问波兰时,他的翻译把他讲话中“我希望了解你们的观点和欲望”一句,译成了“我对你们有色欲之感”。顿时,满座哗然。
德文版美国《读者文摘》的一则广告,把“百事可樂,提精养神”译成了“百事可乐,死而复活”,德国人看了摇头不止。
美国有名的派克金笔在运往拉丁美洲推销时,广告上却将派克金笔“不漏水”一语,译成了“避孕”。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将中文译成外文时,也有闹出笑话的。
民国初年有一家叫《上海西报》的报纸,把“胡适先生驰骋文坛”一语,翻译成了“胡适先生经常在写字台上跑马”。
20世纪50年代,中苏交往中,中方有位翻译急切中把“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直译成“肚皮里有根棍棒”,弄得苏方很着急,忙问:“那为什么不急送医院?”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女教师,留学中国学习京剧多年,并把《玉堂春》剧本译成了英文。谁知她把苏三的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的“大街”译成了“高速公路”;将“与我那三郎把信传”中的“三郎”,译成了“我的第三个丈夫”。如此翻译,令人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