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证件与票据
以出生证为起点,证件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客观上,它是由上层建筑統一颁发的身份认证,从主观上,它则是人和故乡得以相认的纸质证明。相较之下,票据显得更私人一些,透露着生活细微处的柴米油盐,自那一摞存折、公园门票、学校聘书、书店邀请函、图书馆读者证里,我们试图拼凑出一段犹有余温的小城生活。
或许是一种慢调,小城的日子更像是用胶片摄下的剪影,带着时光的颗粒。如果这些颗粒有触感,那应该是手感粗糙的泛黄旧纸,它可能是一张褪色的公园门票,可能曾在夏天装着色彩斑斓的蜡笔,也可能是一封字迹潦草的信札,絮絮叨叨着生活的琐碎。套用一句老话,纸品一开始是空白的,直到人的生活对它赋予了不同含义。以下藏品皆来自其然书店的店主胡晓腾,希望一场“临海纸迹”,能表达我们对这座小城旧日生活的最大敬意。
Part2 包装纸
翻看老临海生活的各种包装纸,会发现许多当地品牌的名字,都有明显的意指。如制药厂的“白塔牌”、蜜饯厂的“巾山牌”、皮鞋厂的“鹿城牌”等等。许多老一辈的临海人,也都还记得这些工厂昔日的模样。比如1949年出生的陈阿公,三十多岁时曾在罐头厂里做过帮工,他记得那时临海有很多罐头厂,后来经济萧条,这些厂子也应声而倒。
Part3 家书
书信,也许是最贴近日常、又最能体现距离感的纸品。我们见惯了古人情真意切的书信,总觉得它是提笔时字字斟酌,寄出后日夜相盼。但其实大部分时候,书信里也不过是对工作生活的抱怨、对未知前程的焦虑,不管在哪个年代,人的苦恼总是如此相似,使写信的人也显得分外亲近。
上了岁数的老者,喜欢把临海人叫成老台州府人,因这里拥有千年文化沉淀,临海人似乎也带着一种书生气。而这封三十年前的家书中,写信的少女感谢家庭并不富裕的舅妈与舅舅愿意拿出两千元帮助自己出国留学,也隐约透露出临海人对家中晚辈在教育方面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