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塞尔维亚特约记者 垦迪
“塞中友谊是钢铁般的友谊。”塞尔维亚领导人常说的这句话,见证着这个中东欧国家同中国的“铁杆”关系。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年开始解体以来,“多灾多难”成了外界贴给塞尔维亚的标签,至今在其首都贝尔格莱德仍有20年前北约空袭留下的痕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过去约20年的时间里,到塞尔维亚出差、工作,目睹了它从战争结束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塞尔维亚也被视为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最后一个盟友,但如今,塞尔维亚也深知“平衡外交”的重要。
经济增长让邻国羡慕
2000年10月,《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第一次到贝尔格莱德。当时的贝尔格莱德一片萧条,但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当地民众的高昂情绪。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一名教授当时说:“我们塞尔维亚人天生不怕死。北约轰炸那些天,我们国家大剧院每天都排满演出,人们该喝咖啡喝咖啡,该上街购物上街购物。只有当防空警报响起时,才会就近到防空设施中去躲避。”记得有一名语言学院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别忘了二战期间,我们都没有向侵略者屈服!”
让这些贝尔格莱德人没有想到的是,国家的命运随后又发生改变。2003年2月4日,南联盟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同年6月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宣布继承塞黑的国际法主体地位。2006年,《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再次来到贝尔格莱德,感到吃惊的是6年过去,塞尔维亚的经济复苏非常缓慢,贝尔格莱德街头跑的还是老旧的汽车。当地人说,这是由于欧盟和美国对塞长期经济封锁,以及几年前那场战争对国家工业体系的摧毁程度太大,导致失业率高、货物贫乏。除经济发展低迷外,黑山独立对塞尔维亚人的触动也很大。有塞尔维亚朋友说:“黑山有1/3的居民是塞尔维亚族,现在他们一下子成了外国人。”塞尔维亚经历着国家不断解体之后的阵痛,2008年开始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环球时报》特约记者2018年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时,惊奇地发现塞尔维亚发生了很大变化,随处可见正在兴建的写字楼和住宅楼。当年被北约炸毁的电视台、跨河大桥等建筑都已拆除重建,萨瓦河边上的大型商业住宅开发区“水上贝尔格莱德”项目正飞速建设。最明显的变化是街上新车很多,特别是奔驰、宝马随处可见。记者的邻居来自黑山,他表示:“这两年塞尔维亚发展速度很快,所以我专门来这里,准备开发一些项目。”
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塞尔维亚GDP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2%提高到2018年的4%左右,这样的增长率已超过大多数欧洲国家。塞尔维亚的发展引起邻国羡慕。今年4月,《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赴克罗地亚报道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克地缘政治研究所所长亚丝娜·普雷夫尼克告诉记者:“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快6年了,但近期经济发展却没有塞尔维亚快。塞方抓住与中国发展合作的好机会,在这方面,克方现在也要积极赶上。”
塞尔维亚经济增长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当地4G网络非常好,特别是使用华为设备的一家电信公司的移动网络速度已达到4.5G水平。移动通信的发展带动了塞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短短一年时间,塞尔维亚出现数家“外卖平台”,街上多了专门的“骑手”送餐员。有意思的是,在塞尔维亚,叫人送餐是要单独给小费的。在电子商务方面,塞很多大型商家有了自己的在线平台。一些塞尔维亚年轻人还喜欢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直接从中国购物,有的商品一周时间就能送到他们手上。
经济发展让塞前进党和其他党派组成的执政联盟赢得民众支持。塞权威媒体《政治报》今年1月报道说,有民调显示,如果现在举行大选,塞前进党将拥有超过55%的支持率,也就是说,其一个党派就可以单独组阁。这种高支持率在欧洲是极其少见的。
中俄欧美,平衡外交支柱
除经济领域的发展,执政联盟在政治和外交领域的相关政策也得到民众认可。就像当年南斯拉夫提出“不结盟运动”一样,现在的塞尔维亚也积极在大国间寻求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与当年有很大不同。目前的塞尔维亚将“中俄欧美”视为四大外交支柱。
2018年8月的一项民调显示,有55%的塞受访民众支持国家加入欧盟,反对者占21%。支持加入欧盟的人相信入盟能提振塞经济,为塞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塞政治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拉格·耶巴比奇教授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虽然欧盟时而说“2025年可能是塞入盟的时间点”,时而又说“没有时间表”,但欧盟目前仍然将解决科索沃问题作为塞加入欧盟的先决条件。在他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塞尔维亚政府不可能答应,塞尔维亚人民也不可能答应”。
塞尔维亚人对美国的心态复杂。美国现在的新使馆修建在贝尔格莱德市的使馆区,每次记者乘坐出租车经过美使馆时,当地司机总会频频摇头说:“你看这里是不是像碉堡?美国人,我们都不喜欢。”今年3月24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塞尼什市举行的一场大型纪念活动上说:“北约现在说当年对我们的轰炸是一个错误,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不会忘记在北约轰炸中死去的2500多名百姓,其中还有79名儿童。今天的塞尔维亚已经不是20年前的那个国家,我们有责任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也绝不会让当年的事情再次发生。”
2016年8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塞,向当年北约空袭的遇难者致哀。据路透社报道,这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美方首次有高级官员向北约空袭遇难者致哀。但塞尔维亚人并不领情,一些分析人士说:“塞明确表示不会加入北约,这与那段伤痛的历史有着很大关系。”
虽然存在民族情绪,但塞尔维亚人并不是完全拒绝与美国发展关系。据了解,托福和GMAT考试在塞都有官方考试点。在一家三维动画设计公司工作的设计师克里斯蒂娜今年20多岁,她表示:“有机会要去美国学习相关技术,毕竟美国人还是领先的。”有年长的塞尔维亚人说,在美国,来自塞尔维亚的移民并不少,“芝加哥是塞族人第二多的城市”,那里有30万塞尔维亚人。让塞尔维亚人引以为傲的是,在美国发明了交流电的尼古拉·特斯拉就是塞族人。美国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塞纸币上也印有他的头像。
每当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制裁时,塞领导人都会重申“塞不会为加入欧盟而制裁俄罗斯”“塞将永远保持与俄的友好关系”。莫斯科与贝尔格莱德之间每天有近10班的直飞航班,两国交流的频繁程度可见一斑。在塞一些旅游景点,普京头像之类的纪念品卖得都很好。
贝尔格莱德景点牌都标中文
从“16+1”到“一带一路”,塞尔维亚无疑是中东欧地区最早与中国开展全面经济合作的国家。2014年,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座大桥——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竣工。2016年,中国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这是中国钢企收购的第一家境外实体企业。中国在欧洲参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基础设施项目——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已全面开工。塞领导人总结近几年的塞中合作时,总会提及这些明星项目。以斯梅代雷沃钢厂为例,可解决所在城市5000多人就业,其产值可达到塞全年GDP的2%左右。在钢厂高炉车间工作的技工斯洛博丹·乔尔杰维奇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中国企业收购后将员工食堂、卫生间、医务所等全面翻新,还在镇上开通班车,改善了我们的工作环境。中国工程师还将很多先进经验传授给我们。我很自豪能在这个塞中合作的明星企业里工作,中国人是真心帮助我们。我兄弟原来在德国工作,听说中国人到家乡投资后就回来了。我们的大家族又团聚了。”
目前,有超过30家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塞有投资或建设项目,一些中小型企业也来塞寻找商机。这让懂中文的塞尔维亚人一下子成为“香饽饽”。塞尔维亚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塞民众平均月工资400欧元左右,而在中企工作的会中文的大学毕业生底薪都超过700欧元。一些有经验的翻译月薪达到1500欧元,甚至超过很多技术岗位的薪资。由于塞目前只有贝尔格莱德大学开设本科中文专业,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前就被中企选走。塞领导人曾在公开场合呼吁,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学习中文,为塞中更好的合作打下基础。
从2017年1月开始,塞尔维亚成为欧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对中国普通护照免签的国家。塞旅游部的信息显示,2017年全年赴塞中国游客从以前的几千人次一下子增长到5万人次,2018年达到10万人次。中国成为塞尔维亚外国游客增长最快的国家。为更好接待中国游客,塞很多酒店特别准备了热水壶,很多饭店有了中文菜单。在贝尔格莱德市区,所有的景点指示牌上都标有中文。这些都体现出塞尔维亚人对中国人的热情与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