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晶晶
摘 要:本文就艺术通感的内涵及特点进行分析,从演奏理念、演奏效果两个方面分析艺术通感对于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作用,从技术训练、音乐表达这两个层面分析艺术通感对于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戏曲、绘画、文学、舞蹈这几个角度来探讨艺术通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钢琴演奏及教学效果的完善提供支持,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艺术通感 中国钢琴作品 演奏 教学 应用
近年来,随着钢琴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的钢琴作品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想要提高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质量,就要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感受中国音乐的风格特点。艺术通感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结果,艺术通感是艺术领域内通感的具体表现,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艺术通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完善钢琴演奏效果,提升钢琴教学质量,因此把握艺术通感特征,并将其科学应用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艺术通感的内涵及特点
通感是指在某种刺激下,一种感官反应引发了其他感官反应,通感状态下各感官之间的密切联系的。在艺术领域内,对不同艺术种类所形成的感官感受就是通感,尽管艺术在物质材料、形象以及种类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这并不影响艺术通感的形成,且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主体往往能够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当不同感受有机整合之后,审美感受得以合理化延伸,这就促进了艺术通感的拓展。可以说,艺术通感的实现,为艺术门类相互沟通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艺术空间的延伸拓展,为崭新藝术空间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艺术通感是基于通感所实现的,以人的感官互动为基础层面,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体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互动来达到中间层面要求,获得通感效果,最后令感官与心灵保持相通,对世界形成正确感知,这是艺术通感的上层境界。艺术通感的实现,需要在感官与思维相结合的基础上,令通感与生存背景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艺术通感效果。
艺术通感是无处不在的,并且是互补互通的,无论是音乐欣赏、即兴创作还是二次创作,都需要经历一个感知、吸收、消化的过程,而艺术通感就存在这一过程中。正是由于艺术通感的存在,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之间融合,促进个体与艺术的心灵交会,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艺术通感的实现具有一定层次性,也就是说,由于个体艺术知识结构、音乐修养层次以及对音乐感知能力存在差异,使得所达到的艺术通感效果也有所不同,但正是艺术通感的存在,加深个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更加全面且细腻地体会艺术作品内涵与意境。
二、艺术通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作用
1.艺术通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中的作用
其一,演奏理念。钢琴演奏是一个分析作品、感知内涵并强化练习的过程,将练习结果展现出来,从而达到理想的钢琴演奏效果。而中国钢琴作品中涵盖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元素,艺术通感的实现可为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提供可靠支撑,增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感染力,加深个体对中国音乐作品的理解,此种情况下钢琴演奏的感染力与效果也得以完善,作品内涵得以准确诠释。同时,艺术通感的实现,促进了民族音乐主题的升华,激发演奏者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二,演奏效果。中国钢琴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音色的丰富多彩和优美的旋律线条,表现出独特而神秘的韵味。艺术通感的实现,为更好的理解与表现中国钢琴作品搭建了桥梁,有助于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令作品主题更为鲜明,从而塑造出中国钢琴作品独特的音乐形象。艺术通感与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相结合,促进了静止音符向动态音乐的转化,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也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在演奏过程中将作品情感得以全面抒发、把中国传统音乐的那种“静、虚、淡、远”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艺术通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中的作用
其一,技术训练。中国作品的演奏技巧要求扎实过硬的手指技术(双音、和弦、音阶、琶音、八度)、踏板技术等,同时,中国钢琴作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程与和弦在弹奏过程中必然带来指法安排等问题,连奏时更加明显。中国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贡献。黎英海创作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对于民族五声调式的音阶、和弦、琶音等指法进行合理安排,针对具体技术有效练习。赵晓生创作的《音乐会练习曲六首》,民族风格浓郁,每首作品的标题生动贴切,具有艺术形象刻画与演奏技术提示的双重作用。在演奏技巧的教学过程中,艺术通感的实现使钢琴与中国民族音乐紧密结合,改善钢琴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弹奏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促进演奏技巧的提升。
其二,音乐表达。在演奏过程中,要表达出中国钢琴作品的韵味,离不开文化修养。艺术通感的实现对于教师的文学功底与艺术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了解作品背景及表现形式之外,还需深入探究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如黎英海创作的《夕阳箫鼓》,引导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运用恰到好处的触键方法和音色的想象力,产生琵琶这一民族乐器的声音效果,能够引起观众丰富的联想,使得钢琴对于中国音乐的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艺术通感的实现,有助于加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提升钢琴教学成效,完善钢琴教学过程中的音乐表达,更为合理的展现中国钢琴音乐。
三、艺术通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的应用
1.中国钢琴作品与戏曲的通感联想
我国戏曲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吸取了众多戏曲的曲牌音乐。音乐与戏曲艺术之间可实现通感联想,进而促进钢琴演奏与教学效果的改善。丁善德创作的钢琴作品《序曲三首》中第三首《降G大调序曲》的主题,来自于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生旦轮唱的音调。昆曲集南北两曲系统之大成,南曲婉转缠绵,北曲恢宏大气,南北曲相辅相成。张朝在1995年创作了《皮黄》,作品具有中国传统京剧风格 。京剧由“西皮”、“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西皮”节奏紧凑曲调高亢,“二黄”旋律色彩暗淡沉重,曲调丰富变化无穷。王建中根据传统唢呐曲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乐曲中第二段的音乐取材于豫剧。豫剧音乐丰富多彩,曲调流畅,富有激情,地方特色浓郁。陈培勋创作的钢琴曲《卖杂货》、《思春》等都运用了粤剧音调元素。粤剧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感情细腻。在学习中国作品的过程中,把握作品弹奏技巧的基础上,感知作品的戏曲性,有助于把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性,体会其中音乐特质,并将这种感知融入到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中国钢琴作品与绘画艺术的通感联想
在钢琴演奏与教学过程中,艺术通感的应用,促进了音乐与绘画艺术通感联想的实现。音乐与绘画都是现代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以听觉为基础,通过不同节奏与旋律的协调来展现不一样的音乐效果,激发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绘画材料、色彩、线条等的协调作用,将情感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从而展现独特的意境美。音乐与绘画艺术的通感联想的实现,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其中包含诸多变化因素,正是这些变化因素作用的发挥,令音乐与绘画艺术通感联想中不同情感的形成,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展现独特的钢琴演奏效果,促进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中国作曲家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尝试用钢琴音乐去勾勒画面,尝试用节奏、旋律等要素,把和声当色彩,旋律当线条,描绘听觉上的心灵之画。
3.中國钢琴作品与文学艺术的通感联想
艺术通感的应用,需注重音乐与文学艺术之间通感联想的实现,也就是说,要把握音乐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音乐所承受的来自于文学艺术的具体影响,尊重文学艺术与音乐之间的共性,包括整体节奏、抑扬顿挫等,基于文学艺术主题来感知音乐魅力,很多作曲家都是通过音乐作品来展现内在情感,音乐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谭盾创作的钢琴组曲《忆》就是将自身情感赋予到音乐作品中,音乐的旋律往往能够展现出一定艺术魅力。中国钢琴作品与文学艺术所实现的通感联想,促使演奏者将情感赋予到演奏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个体情感共鸣,营造优良的艺术氛围,从而全面提高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成效。
4.中国钢琴作品与舞蹈艺术的通感联想
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将艺术通感应用于钢琴演奏与教学中,就促进了音乐与舞蹈艺术通感的形成。孙以强创作的《春舞》是具有中国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特色的钢琴作品,曲调丰富,音乐语言生动,节奏活泼欢快,切分的节奏在左手持续进行,贯穿全曲,形成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这种节奏与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有着密切关系。在《春舞》的钢琴演奏与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视频或音频资料,促使个体在脑海中对《春舞》中所表达的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风俗画面形成一种初步感知,为艺术通感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音乐与舞蹈艺术通感联想,引导个体感知作品所洋溢的热情,体会其中艺术魅力,这就有助于促进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艺术通感的形成,是基于音乐与艺术之间良性沟通所实现的,而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过程中,艺术通感有助于个体感知音乐内涵,促进中国钢琴作品意境展现,为中国钢琴音乐与艺术的展现搭建桥梁。艺术通感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个体音乐处理能力与演奏技巧的提升,促进民族音乐主题升华,激发个体情感体验,对于个体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平丽华.浅谈艺术通感与音乐创作和欣赏[J].音乐创作,2011(1).
[2]赖庆林.浅谈音乐与雕塑的艺术通感[J].大众文艺,2017(11).
[3]于镇沅.艺术通感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教育,2015(9).
[4]王政.谈如何将“艺术通感”运用于钢琴演奏与教学中[J].音乐生活,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