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嫒
摘要:大学生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大数据与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大学生应接不暇。大学生作为吸收能力较强的群体,面对网络中的各种诱惑与陷阱,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教育,将会影响大学生学业,甚至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作高等教育阵地,有必要且有义务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分析
《2017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17 岁至34岁的人群是网络诈骗受害者最为集中的年龄段,占所有网络诈骗受害者的71.2%。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恰巧属于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涉及面较广,包括网络意识形态、社交媒体、网购、招聘、助学贷款、各种网贷等,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遭遇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淡薄,遇到网络贷款、网购受骗和网络招聘受骗时,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害学生遭受网络暴力,或一些人身安全的威胁时,由于担心受怕,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解决问题,更有甚者直至悲剧发生才选择报警。
(二)社会经验不足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没有防范意识,部分不法分子抓住大学生单纯的心理,设置陷阱使受害者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自尊心与自卑心理并存,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困难不向同学与老师寻求帮助,而是独自承担。这类大学生时常被一些兼职、钓鱼网站招聘、中奖等涉及钱财的虚假信息误导,从而受骗。
(三)鉴别能力不足
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足,特别是面对一些意识形态的问题时,对于网络上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信息,未经核实过的舆论热点,单凭自己所谓的“满腔热血”,不顾全大局,从而导致说错话,做错事。
(四)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网络平台对于其宣传的内容审核力度不够,一些虚假的广告、招聘等信息,随时弹出,从而误导大学生。部分网络平台通过购买或是其它方式推送一些热点新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是不利的。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防范途径
(一)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加强网络违法监管力度
开展大学生权益保护教育,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利用合理合法的渠道来维护。在遇到各类网络安全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报告辅导员,辅导员再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各网络平台要加强网络违法的监管力度,做好平台传播的内容的审核,对于涉嫌违规违法的一定要严厉打击。
(二)做好个人信息保密
强化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班级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的管理,对加入群的成员逐一审核。部分涉及学生个人信息的群文件,严禁外泄。遇到涉及钱财问题时,一定要和当事人当面核实清楚,不要在网络上交流。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党的理论知识、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多元化的学习,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利用好网络平台,弘揚主旋律。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大学生的网络言行,要加以引导,不散布未经核实的信息。作为成年人,大学生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辅导员要经常用鲜活的、身边的案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
高校应定期开展多元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可通过主题讲座、主题班会、安全知识竞赛、学生宿舍走访、谈心谈话等。辅导员可通过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案例、新闻资讯等,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好网络。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辅导员要根据不同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在工作开展中,高校可联合网络部门、公安部门处理的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展开教育,逐步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教育,要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这样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莉,高妙玲,郝晓飞,赵晓利.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防范意识培养路径刍探[J].成才之路,2019(05):8.
[2]刘羽.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诈骗防控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2):105-106.
[3]吴锐.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8(33):201-202.
[4]王飞,王婷婷,莫斌,黄丝雨,卢坤,张玲.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受骗心理变化研究[J].电子商务,2018(11):94-96.
[5]黄森林.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预防网络诈骗工作的探讨[J].决策探索(下),2018(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