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追求是:早一秒到场

2019-05-13 01:54畅婉洁
民生周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火场消防员中队

畅婉洁

“对于消防员来说,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生死救援。只要接到任务,就要第一时间集合、出警。时间就是生命,消防员早一秒到现场,就能早一点控制火情。”

4月8日,《民生周刊》记者走进北京市消防总队朝阳区消防支队望京特勤中队。一字排开的消防车干净整洁,墙边的置物架上放置着一排蒙着黑色灰烬的头盔,“昨天的火场烟很大,灰还没来得及清洗。”消防员李甲斌说。

这些车辆发挥怎样的作用?一般火灾出动哪些车?车上人员如何配备?随着李甲斌的讲解,一般人并不熟知的消防救援逐渐清晰起来。“中队共有8辆消防车,一般居民住宅楼发生火灾,都是配套出4辆车……”

全程不超过1分钟

今年21岁的李甲斌来自山东泰安,他在望京中队已经工作5年,如今是中队司务长。在北京5年,他对北京仍然很陌生:“家人问我去过哪里,其实北京的景点我都没去过。”李甲斌是家里的独子,“妈妈关注了北京消防公众号,一有火灾新闻就转发给我,有点风吹草动就关心我怎么样。”

平时,李甲斌负责为居民讲解消防知识,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易燃、出门要拔掉充电器、油锅起火如何紧急处理等。“讲解的过程中我也学到很多,边工作边学习。只有在日常学习中总结经验,才不至于在灾情前手忙脚乱。”

李甲斌打开防化服,这是他们平时训练用的装备,他套进双脚向记者示范如何穿戴。重型防化服适用于重灾区,戴着面罩,全封闭,里面还要背空气呼吸器,一身装备100多斤重。这对李甲斌和同事们来说,轻而易举。

“这是救猫狗时开门撬锁用的破拆车,后面的吊臂可以启动7吨重的东西。当车祸发生车辆被挤压变形时,还可以用它进行拖拽。”李甲斌指着一辆抢险救援车说。

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每次出警结束,消防员们都要检查车辆里的器材在什么位置,能不能用。只有仔细检查,才能保证下次出警有条不紊。

“从听到警铃响起到穿好装备出警上车,全程不超过1分钟,白天是45秒,晚上是1分钟。对于消防员来说,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生死救援。只要接到任务,就要第一时间集合、出警。时间就是生命,消防员早一秒到现场,就能早一点控制火情。”李甲斌说。

提起2017年北京一旧货市场的那场火灾,李甲斌记忆犹新,“之前没见过那么大的火,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如何在火场中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要先把个人防护做好,战斗服、阻燃头套、防护手套都是必需的,遇到突发情况要随机应变。”

25岁的陈剑玉是专勤班班长,主要负责勘查现场和在火场跟领导汇报情况。“出警时我负责带路,所以要对辖区道路状况了然于胸。”陈剑玉说。

如何做到?“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摸清每一条路,回来后马上绘制地图。”两个星期后,辖区完整的道路交通就了然于胸了。

除了道路,还要熟悉辖区内的水源、消火栓数量、地下管网、重点单位的构造和人员配备等。“辖区内市政消火栓有1800多个,共有86家重点单位。消火栓要定期维护检查,重点单位从年前开始一家一家调研,现在已经全部跑到了。”陈剑玉说,对于当场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整改”,然后填表上报。除了重点单位,他还在调研辖区内的其他营业场所,确保每个单位都不存在火灾隐患。

提起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救援,陈剑玉回忆,那是一次高层救援,落地窗忽然破碎,空气从外涌入,形成轰燃,他冲在最前面,巨大的冲力把他从卧室直冲到客厅,脸颊和耳朵都烧伤了。如今,烧伤处已经愈合,陈剑玉摸着脸颊不好意思地笑着,“当时觉得火辣辣的疼,但根本顾不上,要先把人救出去。”

陈剑玉是专勤班班长,也是抢险救援车车长,“我们都是一岗多能,一个人可以干很多活。开车、当战斗员、当专勤探路,又能轉换身份变成内攻。”但在陈剑玉眼里,他最佩服的是他们“无所不能”的指导员。

危险与荣誉

王震宇是望京特勤中队指导员。15年来,他累计参与灭火抢险救援任务500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上千人,执行重大勤务安保工作百余次。

王震宇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大家照着我做”。在操场上,他是教练员,每次操法训练前他都为中队官兵细致讲解操作流程。要让战士们对业务技能参悟并领会,光靠口头指令还不够,他又充当示范员,不厌其烦地给战士们示范技能动作。

“大家照着我做”,一个个标准流畅的动作背后,是寒冬烈日下成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无论任何救援现场,王震宇都冲在最前方。2017年4月30日19时38分,王震宇刚刚到达一个救援现场,就听见有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原来,一个玩具塑料圈紧紧卡在了一名3岁男孩脖子上,已出现局部淤血,需要立即剪除,否则可能窒息而亡。

由于恐惧,男孩不停哭闹挣扎,救助行动无法展开。情急之下王震宇问孩子:“小朋友,你会唱歌吗?”男孩拖着嘶哑的哭腔回答:“会!”“那你和叔叔一起唱歌吧!”“好!”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越来越多声音加入。在歌声的慰藉下,男孩的注意力被分散,王震宇果断实施救助,“啪”的一声,塑料环成功剪切。

2017年5月3日凌晨0时59分,北京银领国际127号楼发生火灾,被困人员在高达17层的阳台上竭力呼救。“我当时作为支援力量在花家地出警,因为现场的火已经灭了,接到命令后,我立即带领一辆照明车、一辆破拆车和一辆云梯车赶往银领国际小区。”王震宇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救援情形。

王震宇到场后,迅速破拆住户家门、断电,发现无煤气泄漏、无爆炸危险。他打开头灯,喊了声“水枪掩护,你们跟着我!”就冲进浓烟滚滚的火场。

沿着墙壁摸索前进,他们成功找到已经意识模糊的被困者。王震宇毫不犹豫地摘下自己的空气呼吸器给被困者戴上,并一把抱起被困者,冒着浓烟向门口跑去。但在距门口还有10米时,由于没有空气呼吸器,扑面而来的浓烟充斥鼻腔和肺部,王震宇出现呼吸困难,被呛出眼泪,但坚持将被困者救出。

空气呼吸器是消防员在火场的“鼻子”,每个呼吸器能供消防员呼吸半小时。“现在回想,那样做的确危险,但当时火基本被扑灭,又有水枪掩护,而被困者遭到烟熏时间较长,很怕她有生命危险。”王震宇说自己是“出于消防员的本能”,“救人第一,是我们救援的第一原则,也是我在火场唯一的念头。”

事后,被救人员给王震宇送来锦旗,感激地说:“没经历过火灾,就不知道绝望的滋味。经历了这场火灾,才知道消防员的勇敢和无畏,对我们来说就是生的希望。”

“没有什么职业能比消防员更有压力和危险,也同时让人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灾情越来越复杂,对消防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不后悔当消防员,会一直踏踏实实做下去。”王震宇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猜你喜欢
火场消防员中队
我热爱的中队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我爱我的中队
基于无人机进行火场搜救设备的研究设计
前方火灾,超人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