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析《自叙帖》的浪漫主义

2019-05-13 02:01曹斌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怀素浪漫主义

曹斌

摘 要:怀素书法风格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追随“二王”风韵的学书之路;二是以《自叙帖》为代表的恣性颠狂浪漫主义书风;三是晚年以《小草千字文》为代表的平淡古雅书风的回归。狂草《自叙帖》为怀素41岁所作,内容主要是怀素自叙学书的经历。全篇气势磅礴,通过使转用笔的动态表现、任情恣性的线条书写、篆书用笔的力度展示以及虚实相生的意境表达,体现了恣性颠狂的浪漫主义书风特点。

关键词:怀素 自叙帖 浪漫主义

何为浪漫主义?《辞海》这样解释:“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①中国最早在《诗经》中就有一些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特点,到了唐代,书法从文字符号走向了浪漫主义艺术的巅峰。“张颠醉素”的狂草是中国书法美的集中体现,怀素《自叙帖》作为这一时期典型代表,其浪漫主义书风的形成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首先,是皇帝的喜爱和提倡。据记载:“唐代书家,有二百四十五人”②,而且唐太宗下令在全国搜集二王墨宝,以至于“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唐太宗这样评价王羲之书法:“先须知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意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③李世民高度赞扬了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无疑确定了这一时期书法以晋人风尚为审美基础。其次,唐代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也促进了书法的极度繁荣。特别是太宗设置翰林院,设书学科,将书法作为政府官员升迁考核的标准。另外,唐代实行开明的政策,鼓励创作的多元化。在意识形态上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政策,对文人采取较为宽容的姿态。中晚唐时期,佛教日益世俗化,僧人与士人的交往已成普遍现象。皇帝身边不仅有翰林侍书学士,皇帝还特招草书僧“对御草书”。怀素作为当时的“草书僧”,也被称为“披着袈裟的草书家”④,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与张谓、徐浩、颜真卿、邬彤等人探讨学习草书技法。正是因为唐代文化具有无所畏惧的包容性,因而文人才具有充分发挥艺术特质的舞台,追求个性与创造。以李白为首的浪漫主义诗歌、西域歌舞音乐的输入、佛教的极度兴盛,加之唐代绘画的兴盛,群星映照,都打破了传统艺术思维的定势,也成就了抒情浪漫主义艺术家张旭、怀素,并且开创了抒情尚意的先河,直接影响到宋代的“尚意”书风。

一、使转用笔的动态美

“使转”是草书的基本笔法。《自叙帖》通过使转用笔,将连笔和结字、章法变化融为一体。孙过庭《书谱》谓:“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是也。”⑤“纵横牵掣”指写横画时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逆势动作;“钩镮盘纡”指转折钩挑时的运转动作。唐《吕总续书评》曰:“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一是怀素书写速度的疾迅,二是怀素转腕的灵活。《自叙帖》通过“使转”的灵活万变,强调草书点画体势结构变化,形成顿挫的动态节奏美。孙過庭在《书谱》中也说了:“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⑥“点画为性情”,意在于笔,“使转为形质”,法在于结构。

《自叙帖》通篇使转用笔犹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盘旋而缭绕,展现了书法的舞蹈动态之美。如“诗故叙之曰”四字中,上一字的收笔和下一字的起笔相连,便于表现连绵相属、气脉不断的书写效果,将使转用笔、章法、结构的变化融合在一起,盘旋缠绕,连绵不断,产生“一笔书”的章法形式,也是怀素创作的激情体现。这种“一笔书”是怀素在激荡的情感中的宣泄,线条的抑扬顿挫,用笔的起承转合,加之字形的长短大小、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相错综而形成流动的节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看出怀素用笔灵活,处处兜得转,合得浑,拓得开,留得住,因而鲁收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才有“自言转腕无拘束,大笑羲之《用阵图》”⑦。张怀瓘在《书断》又云:“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⑧灵活的转腕才能在结体上产生外拓,从而保证书写的迅疾,《自叙帖》才能产生“回环缠绕相拘连”⑨的审美效果,偶有不连者,也是笔断意连。这样环环相扣,打破了字字独立的界线,加长了线条运行距离,线条也变得更为抽象,由于结字的本身不同,同时伴有正侧、大小、疏密、长短的变化,形成一种极强的动势美感。

《自叙帖》中使转用笔产生驰骋飞扬之势,这种势与形不可分割。书法的本质特征是笔势与体势的交织,时间与空间的共生,形与势合二为一。蔡邕将这种 “体势”表达得非常形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放得谓之书。”⑩这种“势”并非预先安排,笔势或左,或右,或呈弧形,而是有意无意而为之。同样,索靖《草书势》也用自然形象的语言传达出书法动态的美:“婉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11《自叙帖》这种“势”包含了自然美和精神美,打破了平衡规律的静态空间,构成回环往复、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有机生命体。戴叔伦评怀素草书:“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12显然,《自叙帖》“势不可遏”,“出奇制胜”,当连贯的笔势夭矫跌宕,磅礴而下的时候,结体必须随笔势而变化,这与《小草千字文》“平淡舒缓”之势形成鲜明对比。

二、任情恣性的线条美

宗白华认为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既有形线之美,又有情感及人格的表现。书法是靠线条来营造视觉空间的艺术,通过点画线条的组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线条筋骨气息内敛,相对独立的点画,凸显性情的跌宕起伏。

《自叙帖》任情恣性的线条源于自然感悟。怀素创作时从自然中受到启发,不拘泥于前人的创作形式,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写好草书,不能单靠师承传授。同样,蔡邕认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13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怀素也谈到了创作体验:“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拆之路,一一自然。”14怀素从生活中感受飘风骤雨、落花飞雪、龙蛇奔走、长空闪电等事物的动态美,独创自己的草书风格。李白形容怀素草书:“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15,生动地阐释了怀素从自然感悟中创作的书法美。可见,草书发乎心性,造于自然,“书法艺术的美,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6

《自叙帖》中任情恣性的线条,为怀素乘兴而发,借酒“书”情。酒是文人创作的灵感源泉,“灵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特殊思维现象”17。古代浪漫主义文人无不好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作书必“酩酊大醉”、“狂叫几声”而下笔,称为“张颠”,怀素《书林纪事》称其书为“醉僧书”。怀素在《酒狂帖》中这样说:“酒狂昨日过杨少师府家,见逸少《阮步兵帖》,甚发书兴也。”18怀素自叙又云:“醉来得以两三行,醒后却书之不得”。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曰:“十杯五杯不解起,百杯已后始颠狂”19,可见,怀素在进行草书创作时借酒张扬个性,“达其情性,行其哀乐”。

《自叙帖》中任情恣性的线条,是艺术家的作品直接表现主观世界,抒发内心强烈的感受。怀素内心充满对现实的反叛,渴望摆脱封建精神枷锁,充满对自由的追求。李白谓:“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20,同样,窦臮认为“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都指出了怀素不受前人格法的局限。李世民对王羲之的特别推崇,盛唐时期“王书”一统天下,怀素书风的形成无疑是对“王书”的背叛!另外,怀素不受佛门清规的约束,甚至“从未住过寺院”,怀素作为僧人,在《食鱼贴》中大谈食鱼食肉,藐视清规戒律。与士人的紧密交往,士人的儒学思想对怀素的心态、人格产生重要影响。怀素这种封建世俗的豪放性格,与其书法中解放个性的浪漫主义气质是一致的。

《自叙帖》中任情恣性的线条,极具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宣和书谱》这样评价怀素与张旭:“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窦臮、钱起之徒,举皆有诗美之,状其势以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人不以为过论。又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孰为不可。”“颠”、“狂”应该是对他们作品富有想象夸张的描述。“张颠”醉后呼走狂啸,马雲奇《怀素师草书歌》记载了怀素任情恣性的挥洒:“壁上飕飕风雨飞,屹屹行间龙蛇动。”笔墨、章法变化不断,具有连绵不绝的气势。怀素“以狂继颠”,狂逸酣畅,线条奔纵放逸,不拒规矩。钟明善称《自叙帖》“前半叙述他的学书过程以及受到的鼓励,写得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写到别人对他的赞词时就狂态毕具了”21。《自叙帖》气势恢宏,圆劲豪放,变幻诡奇,寓情于书,怀素以狂草表现自我人格、抒发内心情感、寄托理想追求、展现其内心的世界观及人生观。因为好饮酒,通常借助酒的催化以达到创作的“颠狂”,思想无拘无束,追求“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22的颠狂状态。

三、篆书用笔的力度美

《自叙帖》笔法上并不太追求提按用笔,而是以中锋平稳的篆书行笔为主,这种融篆入草的用笔,能够保证线条的质量,也能看出其筋骨之美。《自叙帖》線条是一种“玉箸之线”,笔画大部分与秦篆线质无二,有的笔画的起、收笔完全是秦篆线质的质感,有如《峄山碑》的特点,因而有“珠圆玉润、锥沙屋漏、铁画银钩、势如曲铁、玉箸金钗、行云流水、淋漓酣畅”等描述。通篇行笔徐疾,笔势流畅,收笔含蓄,若收若放,气到意到,恣情抒怀。以篆入草,体现了“以力为美”的特征。虽然《自叙帖》处处缠绕萦带,字形的起伏变化很大,而且书写的速度快捷,但并非其酒后随意涂抹,而是抒发心中的豪情,是一种独特的理性创作状态,这种理性,源于扎实的基本功。

怀素早年在“绿天痷”刻苦研修二王书法,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陆羽《僧怀素传》记载:“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23因为天赋极高,二十岁时书艺突飞猛进,“自言得草书三味”。

同时,怀素草书的线质源于深厚的楷书、篆书功底。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曾得以“五雲体”著名的礼部侍郎韦陟的赏识。草书学二王、张芝,早年即以草书闻名乡里,以致李白有诗赞曰:“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虽然怀素无楷书作品传世,但从《自叙帖》可看出其篆隶、楷书功力的深厚。在极为重视楷书法度的唐代,书家无不精通楷书。元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跋怀素《论书帖》道:“《论书》一帖,出规入距,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另外,宋代董逌称“怀素谨于法度”,在唐人“尚法”的时代,无疑是对怀素楷书的正面评价。从师承关系看,颜真卿师承张旭,怀素又从颜真卿处间接获得张旭的笔法。而张旭楷书出自虞世南、陆柬之,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称张旭“楷法精深”。显然,颜真卿作为楷书大师,怀素不可能没受到真卿楷书笔法的熏陶。

另外,怀素四处拜师学习书法,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早在湖南时,便结识永州刺史王邕。王邕《赠怀素草书歌》中这样评价:“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24怀素因王邕的赞誉而名震永州。之后,结识天宝二年进士礼部侍郎张谓,得到其提携后书名大振。30岁时到洛阳、长安,开始“担笈杖锡,西游上国”,并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这样写道:“朝骑王公大人马,幕宿王公大人家。”25记载了其受人追捧的盛况。他在长安拜访了颜真卿,怀素《藏真贴》作了记载:“近于洛下,偶逢颜尚书真卿,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闻斯八法,若有所得也。”另外,南下拜谒广州刺史徐浩,请教书法,聆听见识。与怀素有过交往的还有任华、陆羽、韦陟、李白等人,特别是其表兄钱起的揄扬,其书名广为人知。

虽然怀素一生从未与张旭见面。在长安时,怀素从颜真卿处得到指点,间接学得张旭笔法之精髓。怀素又从邬彤处得到了张旭的创作经验:“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26。怀素学得张旭草书笔法精髓后,逐渐形成了以《自叙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书风。

四、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自叙帖》从整个章法上看,呈现一幅虚实相生的画卷。这和老子认为的天地万物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相一致。笪重光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7 “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28书法同中国画一样,追求虚实相生的意境,狂草更是把这种意境表现到了极致。

《自叙帖》中,通过点画、结体、章法布局的疏密、正斜的对比,在变化中求得平衡的艺术效果。所谓“计白当黑”,虚中有实,虚实结合,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自叙帖》多用渴笔枯墨,时枯时润,虽字里行间留下很多空白,但笔画呼应密切。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这样形容“计白当黑”的处理关系:“如熊如罴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拟。涵物为动鬼神泣,狂风入林花乱起。殊形怪状不易说,就中枯燥尤惊绝。边风杀气同惨烈,崩搓卧木争摧折。塞草遥飞大漠霜,胡天乱下阴山雪。”

《自叙帖》用笔外拓,落逆藏锋,笔力刚健,打破了方块定势,字形变方为圆。黄庭坚云:“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形象地说明了怀素用笔偏瘦,因而字势清新,变幻诡奇中给人疏放空灵之感。《自叙帖》中锋用笔,融篆入草。落逆锋藏,大胆纵放。行笔徐疾,笔驶流畅。收笔含蓄,若收若放。笔到力到,神气完足。《自叙帖》点画伴随着提按、出锋、书写速度的变化,产生疏密、正侧、断连、曲直、长短、宽窄、大小等变化,虚实相生,各具姿态。如 “绢素多所尘”中的“绢”字,左右部分的笔断意连,“代杜度崔瑗始”中“代”的左右长短变化,“形怪状翻”中“形”的左右疏密变化等。结字方面,以圆裹束收之势为主,常辅以巧妙的变化。如“西游上国”的“国”字。章法或疏或密,或补或救,敢让感占,穿插巧妙。虚实相生,血脉相通,一笔成书。

结语

显然,怀素将唐代草书推向时代巅峰,“狂草是盛世的图腾”29,黑格尔认为:“人因渴求理想才有艺术”,怀素继承了张旭的草书,更发展了狂放不羁的精神,反映了自由奔放的个性和突破传统的祈尚。张旭、怀素、颜真卿、贺知章等人将晋人潇洒飘逸之风转化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使浪漫主義写意书风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草书是书家生命情感的大释放,大碰撞,应是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离开了情感表达和生命关怀便谈不上草书创作。”30试想,如果没有张旭、怀素的影响,就不可能有黄庭坚、苏东坡、王铎等人的书法,更谈不上今天草书的继承和发展。

注释:

①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186.

②21韩玉涛.中国书学[M].人民出版社,1991:96、114.

③初唐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52.

④吴旭春.中晚唐草书僧的世俗心态试析[J].文艺争鸣,2010(6).

⑤⑥⑩111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8、126、6、19、6.

⑦⑨12192224范润华.狂草探微[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21、118、117、118、115、120.

18张怀瓘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107.

1415202326中晚唐五代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225、234、234、222、224.

16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3.

17方淩波.中国狂草艺术的美学特质[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099.

18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7.

25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7.

27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814.

2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9.

29王宏.狂草是盛世的图腾[J].理论与创作,2010(5):111.

30胡抗美.胡抗美书学论稿[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28.

猜你喜欢
怀素浪漫主义
清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鲜于枢 草书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帖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联谜考徒弟
林散之《徐瑶论怀素草书》欣赏
老僧也食肉——怀素草书《食鱼帖》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