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莉 寇全祥
摘 要:文章主要采用了混合编组法对深圳市西乡中学2018级学生进行了两个月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混合编组法能够让中等生得到更多关注,使中等生的体质得到迅速提高。中等生的进步对于全班学生的体质提高有促进作用。为学生发展身心健康,提高整体运动参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混合编组法;关注中等生;方法的结合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2.003
引言
体育课和文化课的学情构成相似,存在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有的学生体质好,动作灵敏,学动作快,有的学了多次也不能掌握。体育优生和学困生的表现更为突出,这两部分人最容易受到关注。中等生各方面的表现没有那么突出,各方面都处于均衡水平,这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很难得到体育教师的关注。但是中等生几乎在每个班级中所占的人数比例都是最大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占全班比例最大的中等生关注度不够,这一群体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高,与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提高身体素质这一教学目标是冲突的。鉴于此,作者设计了针对如何关注中等生,提高他们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进而带动全班学生的体质提高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关注中等生对提高他们的体质的作用。
1混合编组法概述
所谓混合编组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性别、智力、学习水平等因素进行能力大小的评估来将学生分组,以使不同的学生为共同的学习带来独特见解,丰富学生的思维。为避免学生自己选择组员时选择与自己相近的人而导致形成小集团或人际关系不和谐,通常由教师来决定人员的分组。混合编组的内涵是要充分尊重并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色,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做到他们不是相同而是能互相帮助补充的异质个体,突出能力类型之间在学习中的互补性和变动条件下的合作能力。
2编组实验方案
2.1研究对象
实验班:西乡中学2018级初一(7)班学生共51人,女生22人,男生29人;对照班:初一(8)班学生共51人,女生23人,男生28人。以两个班各自的200米平均成绩提高幅度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班的学生按照混合编组法进行教学,对照班的学生按照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课。通过实地测量收集学生测试前和测试后的各项数据,运用对照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学生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3混合编组方案
根据实验班学生短跑200米成绩将男女生各分为5组。男生200米成绩的前10名作为优生,女生的前5名作为优生,男女生各自的后五名为学困生,处于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学生作为中等生。对优生进行同质分组男女生各分1-2组,每组5人;对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异质分组,男女生各分3-4组每组4-6人。
2.4设置评价标准
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按照形成性评价标准,即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成长幅度,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学期初让实验班的学生充分了解他们自身的体质状况,让他们不要为自己体质状况而担忧,也不要认为体质好的同学取得好的成绩是天生的。每节课的练习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尽力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就可以了。对照班的学生采取设置总目标,阶段性记录成绩,来纵向观察两个班的变化。
2.5实验时间
2018年11月1日-12月31日。
2.6实验前测试
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200米进行测试,其中200米的成绩是按照深圳市体育中考标准进行评分,测试结果见表1。各项数据表明两个班男女生的各项平均数据均未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表明在实验前,两个班学生体质基本处在同一水平。可将各项测得的数据作为诊断测评和终结性测评的基础数据。
2.7实验控制
实验班和对照班每周都是3课时,每周的主要教学内容、目标和运动量保持一致。不同的是实验班按照混合编组法分组,对照班按照男女分开和身高的差别各分为两组。实验班设置好目标区间,由学生自己设定目标达到。最低目标是班里最弱的学生在认真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最高目标是优生在努力的情况下能够接近的。对照班由老师设定目标,要求学生达到。实验班按照参与练习的完成度衡量学生,对照班按照能否达标衡量学生。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结果对比
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学期末进行的初一年级200米期末水平测试中,两个班学生的200米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见表2,表3,表4)。在实验前实验班的200米测得的男生第10名32”7,女生第5名38"4,试验后200米测得的,实验班男女生超过这个分数的共有34人成为了优生,占全班的66.67%。其中,转化为优生的男生人数为6人,占男生学困生和中等生人数的31.58%;转化成优生的女生人数为13人,占原有女生學困生和中等生人数的76.47%。对照班200米试验前测得的第10名成绩为32"8,女生第五名的成绩为38"3,试验后超过这个分数的共有25人占全班人数的49.01%。其中转化为优生的男生人数为4人,占男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人数的22.22%;转化成优生的女生人数为6人占原有女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人数的33.33%。
试前实验班男生41"0以后的有5人,试后为1人,4人转化为中等生,占男生原有学困生的80%。试前女生42"7以后的人数有5人,试后还有2人,3转化为中等生和优生,占女生原有学困生的60%。对照班试前男生39"8以后的有5人,试后为1人,4人转化为中等生,占男生原有学困生的80%。试前女生43"1以后的人数有5人,试后还有4人,1人转化为中等生,占女生原有学困生的20%。结果表明两个班学生的体质都有提高,总体上,对照班各分数段的变化情况总体上不如实验班。说明采用混合编组法能够使实验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中等生和学困生转化成优生和中等生的比例更高,进而促进全班学生的体质提高,效果更加明显。
3.2分析
3.2.1目标的设置主体导致效果的差异性
两个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一样,不同的是目标的设置人不同。对照班由老师设定,学生实现。学生会认为这个练习是老师的,和自己没有关系,因此积极性不高。实验班由老师告知学生目标设置的区间,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目标,尽力去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这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没有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也没有纵容体质好的学生偷懒,而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民主。要求学生自己设定目标并达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了学生的自制力,也培养了他们主动参加练习的习惯。所以由学生自己设定目标自己尽力完成练习,比老师规定目标让学生达到效果更好。
3.2.2混合编组的作用
3.2.2.1同质分组凸显优生的示范作用
把实验班短跑成绩最好的前10名男生编成2组,5名女生编成1组。同质分组把成绩好的学生编在了一起,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之间形成竞争,也有利于优生突破自身原有的成绩。而且在练习中每次都让他们先完成,他们的动作规范程度优于班上的其他学生,给其他学生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3.2.2.2异质分组降低了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第10名之后的男生和第5名之后的女生按照异质分组,各分成3-4组。学困生和中等生之间的差距没有与优生的差距那么大,他们在积极参加练习的同时还能跟得上中等生的节奏。这就给学困生减轻了心理压力,让他们能有信心完成好练习,参加练习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也有利于学困生体质提高,逐渐向中等生转变。
3.2.2.3异质分组凸显中等生的引领作用
异质分组使原来班里的中等生变成了每组中的优生。让他们在各项练习中都能率先完成,让他们每次在练习中都处于优秀的位置,让中等生具有优越感,让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时刻都在关注自己。这就让中等生凸显出来,让他们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更多关注。这就使中等生具有优越感,成就感,同时树立起自信心,也增强了他们参加练习的积极性。这也能激发中等生给自己设置的目标和优生设置的目标保持一致,参加练习更认真。 通过运动量的不断积累,中等生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中等生的进步,进步迅速的中等生被放到优生的组别里,或者一部分中等生不满足于和学困生一起练习,主动要求和同质分组的优生一起练习,给优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原来的优生更加努力,练习更有竞争力,也对防止原有的优生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起到一定的作用。中等生的变化也给学困生带来不小的促动,让他们知道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够进步,提高体质的困难程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部分异质分组中被中等生“抛弃”的学困生主动要求老师对他们提高标准。通过不断积累,学困生改变了总是落后的状态,放弃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化。异质分组无形中就使中等生就为全班学生起到了引领作用。这样,中等生的进步就促进了全班学生的进步。
3.2.3清晰的目标感更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
实验班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让评价的重点转变为学生在课堂上努力的程度,看到在诊断测评的基础上的逐渐提高。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肯定自己,降低了学生的心理焦虑感,把注意力都放在自身努力程度上和进步上,而不是始终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总是在练习跑、练习跳上,感觉体育课很枯燥。形成性评价以体质提高的程度来衡量学生,更能让所有学生感受到其他学生的进步对自身带来的压力,迫使他们具有想要突破自己的愿望。
形成性评价更使得同质分组的优生中不停地迎接中等生的挑战,接受外在的刺激。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满足于参与运动,对自己的要求就高。异质分组中的中等生对自己的评价是能不能赶上优生,对自身的要求甚至比优生更高,学困生也具有一定的不服输的精神,不满足于原地踏步,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会从其他同学身上學到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实验班学生的体质提高幅度比对照班身体素质提高幅度更大。说明形成性评价更受学生的欢迎,也说明在这种清晰的目标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2.4为中考体育训练打下基础
在初一学生中实行混合编组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形成了积极参加练习,认真锻炼提高体质和以取得成就为乐的习惯,在练习中树立了自信心。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能够适应未来体育课大密度、高强度的特点。
4结论
4.1混合编组法把中等生凸显出来,让他们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关注,充分发挥中等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帮助学困生战胜不敢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的恐惧心理,有利于提高全班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积极性,带动了全班参与运动的热情。中等生成绩的提高促进了优生和学困生成绩的提高,达到了提高全班学生体质的目的。中等生受到关注的程度提高对实验班200米成绩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初三体育中考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在实际的教学中,单纯的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很少,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目标区间设置法和形成性评价标准法相结合,对学生的体质的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保证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周楚,黄丽娜.共同学习:促进学生互动的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9-13.
[2] 于泓.请留一点爱给中等生——浅谈中等生的教育[J].民营科技,2009(03).
[3] 郭晓峰,李文玉.关于中等生教育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4] 赵保君.浅谈中等生转优[J].基础教育研究,2010(02).
[5] 赵一蕊.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