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个支点 撑起自己的独特世界

2019-05-13 03:00
凤凰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设计师生活设计

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直接带来信息品质的提高。“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适?如何更为简单地传达?如何才能让人感动?”这些才是衡量设计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尺度。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阐述了“设计师的任务”。本期,我们通过策展人颜宓的视角,还有两位法国设计师构想的小小世界,感受设计师出发的“生活意图”,反之,我们作为使用者,又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与这些设计更好地融合,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与设计师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提高生活感知力,“不辜负”每一场意趣盎然的相逢。

Mimi YAN

颜宓生活方式洞察者 为家穿上你的气质

颜宓曾是一名设计与生活方式类杂志的主编,在杂志拍摄过程中也算“阅家无数”,期间可以看到不同的设计闪光点,还能被不同的故事打动。家,是一个立体呈现文化脉络的空间,如何平衡几代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个人的志趣、切身思考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议题,看似宏观,但设计师与生活观察者,总能在过隙中为你捕捉白驹的身影。

我理想中的家……

一定要有两个元素:

第一个是光,自然的光和考究的室内光,光是空间的魔法师,因此高段位的灯光设计绝不是设计灯,而是设计光。

第二个是绿地,无论是庭院还是天台,我希望可以有大片的绿色环绕着家,所以如今也越发能欣赏中国文化中居室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

颜宓

Mimi YAN

独立策展人,跨媒体传播创意人,米曰工作室创始人;法国里昂二大时尚学院“Mode&Creation”硕士, 曾任《ELLE DECORATION》主编, EDIDA设计大奖中国区创始评委;  有着十余年的设计及生活方式媒体从业经验,2014年与另一位媒体人史月红联合成立米曰工作室 MY studio, 专注于设计、时尚、民艺等泛美学艺术领域的展览和创意策划。旗下拥有签约策展人、多媒体艺术家、影视导演和原创音乐人,意图通过展览体验、视频、互动科技艺术(Tech-art)等方式为客户提供跨媒体传播解决方案。2016年初,筹备艺术短视频媒体艺朵adooor,同年发起“另一种传承”项目,以展览和论坛的形式挖掘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性传承设计。

颜宓生活艺语

见证中国当代设计师和设计品牌的崛起

我曾经是设计与生活方式类杂志《家居廊》的主编,我是2004-2012年期间做这本杂志的,从创刊开始到我离开,那个时代的设计杂志基本上是见证了中国当代设计师和设计品牌的崛起,也见证了中国消费者从不懂设计到能识别经典设计款的审美逐步提升的过程。 如今我离开设计媒体已经有6年,感觉这六年里,随着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量化,如今的消费者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国外一线信息,因此无论对于设计者、品牌还是我们这样的设计文化推动者来说,都更加具有挑战性。今天要诞生一件经典设计,相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要难得多,每年米兰设计周发布的新品成千上万,最终沉淀下来的可能百中挑一,家居设计虽然最终落成的是终端产品,但其追根究底是对设计者、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审美观乃至人生哲学的体现。

三代同堂,设计如何在几代人之间灵活运用

我自己不是设计师,所以只能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今我们提到的3代同堂,可能在生活方式上面临从未有过的代沟,那么在决定装饰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是谁的家,是父母家还是子女家,尊重主要居住者的习惯。尽可能满足不同世代的基本功能需求和安全需求,然后再来谈视觉和谐,特别是家的公共区域,如餐厅、客厅、厨房。举个例子,我们这次展览上有一件展品,是一款为中国家庭设计的智能窗帘控制器,其中有一个小细节我印象深刻。遥控器是小巧但容易找不到的物件,同时一些老年人还是更习惯于使用on/off的墙面开关系统,因此设计师把遥控器和开关设计在一起,遥控器不用的时候悬挂在开关上,而老年人也可以直接用墙面开关控制窗帘,整体来看也很美观。这就是一个在useful和beautiful之间找到平衡的设计。

阅家无数,家居也需具备与主人共生的气质

以前做杂志时我们拍摄过很多人的家,其中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家都是有着故事的,而不是靠设计品堆砌起来的,这和穿衣打扮是一个道理:基本硬件条件不差,舒适的基础款打底,于细节处彰显品位,增加些许首饰提升质感。家同样也是有气质的,这个气质和主人的人生轨迹相辅相成,而且在不同年龄会不断演变,一些装饰品被收了起来,一些新的取而代之。

健康的消费理念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非必需的装饰品不要盲目购买,三思而后买;必需的家居品宁可多投入一些预算购买好的品牌,这样使用起来也更持久。

另外根据你所在的地理区域选择就地取材制作的产品,本身既能减少物流对地球的伤害,同时视觉上也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和谐。比如在江浙和四川,大量生长的竹子就是很好的物料。

欣赏角度的转变,从关注颜值到精神传承

年轻的时候会被设计作品的颜值打动,现在会考虑得更加全面:材质、功能性、环保性等等,会比较综合,要看这件作品的用处是什么?如果是沙发、床垫、座椅这类产品,肯定是舒适度第一,没有了舒适度其他做的再好也是白搭;如果是餐具、灯具,可能是藝术性更能打动我。

不過这两年因为自己在着力推动旨在挖掘创新性传承的“另一种传承”项目,如果设计产品是带有一定传承和手工艺基因的,会格外吸引我的注意力。

《设计的进化》特展,由深圳家具协会与颜宓发起,并联合徐晓、曾熙凯共同策展,是国内首个关注设计领域的技术发展、以设计启发和驱动为目标的全新展区,《设计的进化》不仅是展示某一件产品或某一个设计者,而是展示在外观设计以外,还有技术、材料、民艺乃至观念等更多维度的价值。希望通过专业的视角策划、梳理并呈现给产业一个对接技术端、发现符合需求的设计师、探讨设计价值的平台,从而为Design in China赋予新的意义。(本页所有图片均来自“设计的进化”参展作品)

设计逐渐改变了生活

但不幸的是,生活并不总是能够影响设计

早在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就预测到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成为指定决策的工作。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产生。但此时,新的智能技术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的生活“产生矛盾”,信息泛滥正在无形中使得时间的流失显得毫无意义,在生态危机问题当中又有多少新的智能技术被运用普及?有些问题看似很宏观,但落实到生活的周边设计时,有许多细节便显得越发贴切、真实、可敬。

让-马克 布雷

Jean-Marc Bullet

1980年出生于法国,先后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和法国国立高等工业设计学院。他的作品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相连的行为者之间相互作用催生了文化习俗,无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自然 ( 风、光、水)。在这个领域里, 他将装置、空间或物品想象成关系催化剂,称之为物品传递者。

设计,我的未来……

我会在其中融汇专注于社会和环境项目的创意设计概念。

让-马克布雷 生活艺语

设计师的悲喜参半

至今为止,我从事设计行业已经八年了,有好有坏(悲喜参半)。令我欣慰的是,大家对于设计的兴趣在世界各地逐年增长。许多公司甚至政府都开始重视设计。而令我担忧的是,行业内部的竞争给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其设计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设计师施加了压力。

设计与生活之间

在我看来,设计越来越多的改变了生活,但不幸的是生活并不总是能够影响设计。我的意思是,一个好的设计,它深刻地理解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环境,但它也是社会和文化的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时间。

设计可以帮助我们彼此坦诚

重新建立在工业社会中失去的与环境相处的简单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有许多设备和APP来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这些创新也是耗时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利用它们节省更多时间来为社交生活腾出更多时间呢?这是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

正是这本书,帮助我成为今天的设计师

这本书是法国人类学家“Michel de Certeau”的“L'invention du quotidien”。他观察了法国城市里昂附近的人们,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正是这种观察人们如何生活,如何互动的方式对我今天的工作产生了影响。

我所理解的浪漫主义

我的家乡就在森林旁边,我喜欢去那里钓鱼。有时不钓鱼,我就听着竹叶和河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我感到平静安宁,这对我来说或许就是浪漫主义。

我经常问自己

是什么把人群聚集起来?我的意思是他们如何巧妙地创造一种文化,并且将其传达给他人。

人与自然的相连

我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关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每当开展这样的项目,我都尽全力以一种能够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来完成。

猜你喜欢
设计师生活设计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推荐一个设计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