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华
明代恕中无愠禅师有一首释“闲”的诗:“闲到心闲方是闲,心闲方可话居山。山中剩有闲生活,心不闲时居更难。”
懂得养生保健的人,大都知道静以养生的道理,安静心态下的悠闲生活对人的健康长寿大有益处。“闲到心闲方是闲”,心无挂碍,少私寡欲,闲适自在,有这般心态的人,才称得上是“闲人”。
人生有涯,白发无情,几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当拂去满身尘土,抛却一生劳顿,卸下肩上负荷,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就“闲”了下来,但是这并不等于就过上了悠闲的日子。
悠闲的意义不只是恢复体力和拥有充裕的自我支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什么都放下,不为名,不为利,只求心灵的宁静和心情的舒畅,即心“闲”。心“闲”是一种安心法,一种心灵调适,一种有利于自我健康、有益于自由发展的状态。
清代名臣张之洞自题了一首养生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成却病方。”他把“无求”和“不饱”作为养生法宝。只有做到不过多贪求,清心寡欲,减少思虑,闲心闲适,才能使人体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反之,终日好高骛远,任性使气,常做不切实际的幻想,私欲膨胀,贪得无厌,就可能导致七情过激,耗伤气血,因而得病。
我国古代诗人是极爱闲的。你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闲情;“静扫空房惟独坐,千茎千叶在檐前”“庭户萧条燕雀喧,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这是闲思。这些诗人们闲也闲得“有愧野人能自在”,极清逸脱俗。
“闲”,使人高贵。高贵,不是因为权高位重,也不是因为腰缠万贯,而是因为放下精神枷锁,因为没有太多的欲望和企求。
“闲”,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生活赋予的最大福气;“闲”,是一缕清丽的茶香,是心灵超然物外,静悟红尘。
然而,真正的“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寂寞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只有不为物役,不为名累,不为情牵,安贫乐道,心境豁达,物我两忘,心才能真正“闲”下来,方能领悟闲之美味、闲之真谛。
齐白石说,一生只愿做闲人,写点闲字,画点闲画,作点闲文,看点闲景,这便是他的心闲诀窍,也是长寿之道。其实,人过六十犹如一出大戏已近尾声,如若硬撑着什么事都想做,什么利都想求,只会导致劳心损寿,自尝苦果。老年人退休之后,要保持平和心态,消除不良心理,以一种闲适安静的心境生活,在闲中乐,在乐中闲,真正体会“闲到心闲方是闲”的安然感受,享受美好而闲适的晚年生活,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