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徐
1942年,国内处于全力抗日阶段,世事动乱。彼时,吴冠中23岁,从国立艺专毕业,几经辗转,前往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朱碧琴在这所大学附小任教。机缘巧合下两人相识,并且很快相爱。
朱碧琴是湖南姑娘,出生在普通的公务员家庭,从小简朴,对人生没有太大奢望,只想找个人相依相伴,安居乐业。当谈婚论嫁提上议程,父亲提醒她,学艺术的将来都穷。她不在乎他穷,也并非赌他是绘画领域的一支潜力股,纯粹被对方的热情和真挚感动,心被慑住,只能嫁。
1946年,两人在南京结婚,由美术教育家陈之佛主持婚礼。从此,美人相伴,宜室宜家,也愿现世早日安稳。这一年,吴冠中考取公费留学,新婚宴尔的甜蜜萦绕心头,他就要奔赴异国。她不懂艺术,只知道艺术是他的命。再不舍,她也尊重他的选择。
1950年,吴冠中的留学生活结束,他回到北京在美术学院任教,因为不愿随波逐流,不断遭受压制。朱碧琴除了担任小学教育工作外,还要关心他和家人的饮食起居,包揽一切家务,任劳任怨。
当时,他们住胡同宿合,为了便于采光,吴冠中将最大一间开天窗做画室。夏天,太阳从天窗直晒下来,溽热难忍,她未吐怨言。条件有限,为了给吴冠中提供安静的创作环境,每到星期天和节假日,她会带着孩子们到街上去,再帮他放下窗帘、锁上房门,不愿他被打扰。吴冠中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双燕》,就诞生于此。
吴冠中在一篇名为《他和她》的散文里这样写道:在苦难的岁月中,他说他的命运是被她决定的;当他感到他幸而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时,他说他的成就归属于她的赐予。
吴冠中与朱碧琴的深情陪伴,凝聚在一张相片之中。相片中,他俩已是鬓发略显斑白的老人。他将一只脚翘在栏杆上,神情专注,一边凝望对面水墨般云山雾罩的景致,一边将它描摹于纸上。她站在他身后,一手拄拐杖,一手撑雨伞,为他和画纸遮挡风雨。那是1983年,吴冠中偕妻在黄山写生。法国一位摄影师刚好路过,用相机记录下这一感人画面。
实际上,半生走来,她总在为他撑伞。有一年,他陪她去贵阳探望她病危的母亲,途径桂林,逗留一天。他被甲天下的山水深深吸引,冒雨在江边作画。本来自行观光的她自然过来撑伞,陪他吹冷风。吴冠中画到一定阶段,需要搬动画架,改变写生地点,雨更大,风不歇,画架支不住,她索性双手扶住画纸,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画架……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在看他写生的过程中,她窥见了丈夫人生的另一面,加上她后来的工作从小学调到美术研究机构。对于绘画,她从之前的事不关己转变成志同道合。鉴于工作需要,她开始同画册、绘画著作打交道,不时向身边的他请教。这倒成为他们新的相处模式,在吴冠中看来,她既像自己的新学生,又像初相识的新朋友。如果说,朱碧琴以前只是吴冠中生活上的贤内助,后来,她则是他创作上的解语花。这之后,他们一起出去写生,她有时会帮他选景,被采纳时,她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他有自己的审美局限,她无条无框的天真反倒给他带来启发。
对于桑榆晚景,吴冠中心中曾有“沈园柳老不吹绵”的沧桑之感。他俩不再相伴走天涯,每天就近在龍潭湖边散步,回忆似水年华。夕阳无限好,近了黄昏又如何?
有一次,他俩散步归来,牵着手回公寓。楼下有一群年轻人在打网球,其中一位女孩举着球拍向他俩高呼:“爷爷奶奶真幸福。”
晚年的朱碧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过去的记忆悉数消除,甚至连饮食起居都成为麻烦,心心念念唯独不忘丈夫画画的事。
吴冠中曾经对妻子说:“你走在我前面是你的福气。”最终,还是他先走了。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已经糊涂的朱碧琴不知道丈夫已经走了,总是习惯性地问家人:“吴先生怎么还没有回来?”在她记忆中,他依然在外面某个地方画画,只因为投入而忘记回家。这样的忘却,能否算一种幸福?
吴冠中在晚年尝试水墨汉字艺术,他写的“伴侣”二字,突出单人旁的两个人,突出“侣”字当中两个口,突出“伴”字当中两条始终平行始终相伴的直线,突出可以代表窥视人生之眼的两个点,白纸黑字,浓墨粗笔,笔笔击中人心。而“伴侣”二字,也成为他们相伴一生最美的注脚。
(摘自《百家讲坛·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