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的英语启蒙,重点是磨耳朵:儿歌、童谣、韵律诗、动画片、图画书的音频等等,都可以作为磨耳朵的素材。不同类型的资源有不同的特点。
美国出版的Read and Sing Along系列,每张光盘配有一本绘本,对于情境对应非常有价值,在图书馆成为借阅量最高的资源之一。目前这个系列已经被引进到国内,作为安妮花英语自然拼读教材的配套资源。60首儿歌配套16本儿歌绘本,称为《安妮花磨出我的英文耳朵1、2》,另外还有20本被收录在《安妮花磨出我的英文耳朵3、4》中。另外引进36首更低幼的歌曲集合成《磨出宝宝英文耳朵》并配以动画。
以上歌曲类的素材总计有一两百首之多,基本涵盖了英语母语国家孩子的常见儿歌。很多孩子因为听过甚至会唱这些儿歌,所以到了英语环境和英语母语的孩子在一起就觉得非常亲切,便于融入。
此外,欧美经典儿歌(Wee sing)中的For baby/Animals也适合小宝宝的启蒙。
儿歌类资源一般可以作为背景音乐使用,不必特别强求固定时间播放,具体播放时间,以大人孩子都感到愉悦为原则。
这些资源和儿歌的区别在于没有音乐,适合早期的磨耳朵或者是自主阅读开始之初的韵律节奏训练。这部分内容收录在《安妮花 磨出我的英文耳朵5、6》中。
0~3岁宝宝使用这类资源时,和儿歌同样的方式,听就可以。很多孩子听力辨音能力好了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复述,这种韵律节奏感对综合语感以及今后的阅读能力提高都非常有意义。这也是北美学校用它们作为素材的原因。
各种语音类型在辨音能力最强的时期(据报道,国外研究证明9个月以后孩子的辨音能力呈下降趋势),会提高孩子的辨音能力。这类内容适合小宝宝,尤其是1岁以内的小宝宝。因为这个阶段他们对情节没有要求,音频里讲的是什么不重要。一般2岁左右的孩子会关注情节,所以往往这类内容就听不进去了。
动画类节目中,有些偏重认知有些偏重故事情节,也有的偏重科普。所以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如果孩子正处于某种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比如说对数字敏感对大小敏感对颜色敏感等等,就可以从相应的动画片中寻找合适的素材。也有些孩子尽管看不懂科普本身的内容,但是可能对其中的一些细节感兴趣。所以,只要孩子喜欢肯看,就可以看。同时注意提取音频,提高听力时间,少看多听提高效率。
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动画片:
以上原版动画片按照孩子的兴趣进行选择。这些动画片在引进过程中,很多被制作成双语。一般低龄孩子,如果最初看的是中文版,再导入英文版会有困难。有些即使开始看到的是英文版,一旦知道有中文版,也会选择中文版。所以请大家在引导孩子观看的时候注意语种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困扰。
另外儿童期看电视的时间应该适量,尤其是是0~3岁的儿童。所以,把画面转化成音频非常重要。越小的孩子,可以只听动画片提取出来的音频。稍大的孩子,有情境对应能力之后,可以看几次画面理解内容,然后就可以多听提取出来的音频。一般看和听的比例在1∶5甚至可以更多。这样,孩子听音频的时候既可以对应上画面和语音,又可以很好地提高辨音能力。
对于有些家长每天花太多时间在英语上的做法,我不赞成。我一直说,英语是生活的一部分,以生活舒适愉悦为原则,不能抱有太强的目的性。
语言能力是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的。就算是1岁以内大量的听,达到了1000小时,他的听力理解能力依然是难以同步提高的,因为认知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客观的过程。所以,越小的孩子时间可以越短。积少成多,培养兴趣习惯就好。
不管是听歌、看动画片、还是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点燃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的就会主动去重复,重复的过程就是内在能力形成的过程。有了内在的动力,才会有无限的潜力。任何具体的做法都只能形成一两种能力,这些部分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综合能力。在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上,家长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但是不管怎么变,都要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主线。兴趣为王,给孩子一个科学的轨道,孩子就会给你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
英语和才艺不同,儿童英语的目的性不能像某一个动作必须达标那样来要求。如果大家能够看看牛娃们的经历,会发现:被强制要求“学”英语的孩子和因为自发自愿的兴趣去“玩”英语的孩子,前者并没有成果上的显著优势。而前者的劣势是:孩子因为被要求,有压力,一旦达不到要求的挫败感不能很好化解,就会影响今后的兴趣发展。英语用不着高压也用不着贿赂,只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去提供满足不同兴趣点的素材,孩子自发的动力就足以推着自己往前走。
而素材是否有趣,不仅取决于素材本身,更取决于陪孩子使用素材的人。所以同样一套素材有的成人用得孩子高高兴兴,有的成人则让孩子索然无味。这中间不仅是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在于对素材对孩子的理解。成人自己融入素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素材再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喜爱,通过自己让孩子也体会到这种喜爱,效果想不出来都难。这一点,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很多人体会到了茅塞顿开之感。
目前看孩子们的英语之路,凡是中间有反复、逃避英语的,基本都是家长或者老师“推”得厉害了。孩子心里都有一杆秤,觉得自己达不到,不敢承认,就去逃避。一旦成人调整目标和要求,孩子的兴趣就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