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光亮是什么呢?是一种“未来我的人生要像这样”的模糊的感觉。
我在学业上一直有远方的光亮。我的语文老师曾向我们推荐了《火与冰》,他鼓励我们自由写作。
那时,我野心勃勃地想出版一本畅销书,但后来一系列的阅读让我无法提笔。
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让我惊呆了:怎么能有人写得这么好!从那时起,我的写作就谦卑多了,因为心里有了光,当少年作家的妄念也被打消了。我的全部愿望变成能写一些和我偶像的作品相提并论的作品。
这是我文学上的远方的光。为了离心中的光近一点,我一直笨拙而艰苦地尝试着。因为心中有光存在,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成功了,心里仍然觉得自己和那遥远的光芒差得太远。
当时,我心里还有另一种更远、更强烈的光芒。
小学时,我从书中读到宇宙里有一种奇特的星星:“中子星上面每立方厘米的物質,都需要1万艘万吨巨轮才能推动。”我当时惊呆了。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会有一些眩晕的时刻,这就是让我目瞪口呆的眩晕时刻。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些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作品,被它们深深吸引住了。
可再后来,我发现自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只是些皮毛,这时才知道那些物理学领域的偶像“轻描淡写”的方程式有多不容易。
我的成长就是这样,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心中的光很遥远,只能做到期望的一小部分。如果目标是100,那么我的成就,无论是读清华、出书,还是获得雨果奖,它们加起来也到不了10。
我的努力是因为心中有光。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心中也有“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真正值得追寻的光。
在这样反反复复失落和忧伤的过程中,我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所得。如果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100,最后哪怕只做到10,你也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觉得很拿不出手的成绩其实已经比环境的要求高一些了。
这是我近期才想明白的事:把梦做大一点没有坏处。
梦做大了,现实中的挑战都是小事。
即使充满失落和忧伤,在别人看来也已经挺成功了。
写作借鉴
郝景芳,凭借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成为亚洲首位雨果奖的女性获得者。她在文学和物理上一直有光亮在指引,这光亮是她的梦,而且这梦又够大,于是对取得的成绩不满足,永远谦卑,永远努力。
自恃写作才华横溢、“野心勃勃”想要成为少年作家的一些少年,坐下来品读几本真正的好作品吧!如果看过、读过真正的好作品,写作的态度就会变得谦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