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琴
[摘要] 目的 探讨对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加强饮食管理和改善居家舒适度的干预后效果。方法 选取该次收治的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n=36,行常规护理)和实验组(n=36,改善居家舒适度和饮食管理),对两组患者实验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配合依从性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相关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居家舒适度和科学饮食管理,增强患者配合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效果。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居家舒适度;饮食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2(b)-0158-02
随着国富民强,农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随之而来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呈快速上升趋势,是当前困扰中老年人常见慢性病。而且留守农村都以老龄人居多,合理饮食的知识缺乏,存在诸多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我国成年居民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达9.7%[1]。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患者的医学常识对于其生活质量的维持和改善,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化的结构特点,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距[2]。如何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平台,对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有效的饮食管理和改善居家舒适度的指导,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小并发症,②提升农村医疗水平乃至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该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实践中对部分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了饮食管理和改善居家舒适度干预,干预效果该文对做了简要报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实验以该次所收治的72例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患者具备如下特征:日常居住在该医院周边农村乡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诊断标准;而且肝肾功能正常,思维意识及语言交流正常;病情稳定。知情并同意参加该实验。实验中,以患者入院时间为序,在排除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妊娠期等特殊患者,将患者按照蛇形入组,完成总共72例患者的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40~76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2.57±4.38)岁;实验组为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在42~75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3.11±4.29)岁。基于临床基线资料的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传统的口头宣教方式,向患者讲解该疾病饮食治療的重要性、药物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日常饮食及血糖定期监测等相关医疗知识,解答患者疑问、嘱咐患者定时复诊。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饮食管理和改善居家舒适度。(1)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患者实行干预。硬件方面,前往患者日常居家场所,在不影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前提下,依据患者生活习惯结合患者的经济情况,在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对患者的居住场所进行舒适度提升。①环境的改善,如打开门窗采光通风、灰尘的清洁,水沟蚊虫滋生的清理、与家禽的隔离,防止皮肤被家禽抓伤继发感染等,②文化的引入,如绿植、轻音乐,介绍闽南方言的广播和电视节目等。软件方面,跳脱传统医患沟通中的说教模式,立足朋友模式,倾听和了解患者的心声,在符合国家医学政策原则的前提与患者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为患者一对一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通过电话和微信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使患者感受到医生和护理人员就在身边,对其的关心和尊重。(2)为患者制定科学饮食管理方案。①健康意识和医疗常识的普及,扭转农村患者和家属中常存在的“只有住院治疗才重视、日常护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观点,重点介绍糖尿病的日常病情控制方法,加深患者及家属对科学饮食管理的认识,对于年龄介于中年及以上的患者,结合农村青年人口常外出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与患者的更晚辈家属如孙辈等进行沟通,由其起到监督作用,提升患者的依从性。②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介绍,以及在患者居住场所的实地观察,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条件、家庭成员、饮食偏好等情况,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标准(2013版)》为依据[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出糖尿病饮食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三餐主食按1/5、2/5、2/5或各1/3分配[4]。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患者全程参与讨论和修改。(3)合理运动量与血糖监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日常需要参与农业劳动的患者,制定出进食、劳动、休息、睡眠等各项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并叮嘱如出现呼吸费力、胸闷,出汗等情况应立即休息就医;对日常不需参与农业劳动的患者,与患者及家属讨论后制定出例如户外散步、广场舞、遛狗等运动量适宜的运动,避免长期久坐。对于所有患者,普及日常自我血糖监测的知识和方法,培养患者记录自我医疗指标的习惯,当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干预,发现血糖波动情况较大时,立即与签约的家庭医生联系,能及时对患者的进行分析指导,查找出波动原因并进行相应干预。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配合依从性。依从性判定标准为:患者可自行配合遵医治疗、药物服用、饮食管理、运动方案视为完全依从;患者不能自行配合,需医护人员、家属进行监督视为基本依从;患者有抵触心理,不愿意配合,或需医护人员、家属进行长时间反复劝说,则视为不依从。依从率为完全依从率与基本依从率的加和。
1.4 统计方法
对该实验中的7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采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FBG、2 hPBG及HbA1c采取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行t检验。依从性以人数百分占比进行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改善,但就程度而言,实验组于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依从性为80.56%(完全依从12例,基本依从17例,不依从7例),实验组依从性为94.44%(完全依从19例,基本依从15例,不依从2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5 4,P<0.05)。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x±s)
注:两组患者干预前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慢性病的患者人口基数不断增加,慢性病的诊治和医疗保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慢性病医疗和护理工作,存在着经济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民众健康意识和医学常识相对薄弱等客观难题。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患者对日常饮食调理、运动量、居住场所的人文环境等均不重视,存在着较大误区,这对于其自身的健康维护及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居家环境和性化综合饮食管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宣传,以此来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通过控制患者的摄入的能量,合理规划患者饮食食谱保障患者营养均衡、多样性;通过结合运动干预、血糖监测等,促进患者机体代谢功能的改善,进而增强患者的饮食依从性[5]。
该实验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FBG、2 hPBG、HbA1c等多项医学数据指标上、依从性改善程度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考虑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医疗和日常护理在慢性病中具有典型意义,因此,该文所介绍的科学饮食管理和改善居住舒适度方案,同时配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个性化治疗新型医疗模式[6],也可以被拓展应用到农村地区其他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顾景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J]. 营养学报, 2016, 38(6):525-529.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禹媛华.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6,19(17):147-148.
[4] 潘爱兰,郑红.农村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7):4228-4229.
[5] 周翠英.飲食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6):118-119.
[6] 周莹霞, 陆骆, 赵列宾. 结构化饮食管理课程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及饮食行为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3(8):113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