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双 刘萍 王希娟 张冰雪
[摘要]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50名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脉搏波传导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侧和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型糖尿病患者脉搏传导速度多元性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缩压、C反应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大动脉弹性明显减退的现象,患者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缩压、C反应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对患者的治疗预后。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大动脉僵硬度;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2(b)-0022-02
2型糖尿病史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终身综合性代谢疾病,属于糖尿病的一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型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有研究发现,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的现象,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不良影响[1]。为了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名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58.2±2.4)岁,2型糖尿病病程1~8年,平均病程(3.8±1.1)年,均符合临床上关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mmol/L。选取同期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80例,女70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9.3±2.3)岁,对所有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检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
利用脉搏波速度检测仪对所有患者的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检测,检测时让患者静息5 min,全身放松,患者头部转向被检查侧的对侧,让患者平卧在检查创伤,保持平稳呼吸,使用皮尺对患者颈股间的距离进行测量。使用压力传感器记录患者脉搏的波形和传导时间。使用超声诊断仪对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1.3 mm以上定义为斑块,让患者取仰卧位,从横向和纵向对患者的颈总动脉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脉搏波传导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单侧和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對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对2型糖尿病患者脉搏传导速度多元性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缩压、C反应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经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所以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比较低,加上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口渴、乏力等症状[2]。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着大动脉僵硬,患者发生血管性事件的危险性非常高[3]。
通过该次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动脉弹性明显下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的概率也非常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初期主要表现为动脉弹性减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的主要指标是脉搏波的传导速度,脉搏波传导速度能够反映出患者动脉的僵硬度和弹性指标,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小说明患者动脉的弹性越差,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大,说明患者动脉的弹性越好[4]。该次研究观察组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弹性严重下降,大动脉僵硬明显。此外,患者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缩压、C反应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5]。对健康受试者的研究发现,输注胰岛素后会减少颈动脉血管舒张的反射波,说明血液循环中的高胰岛素浓度可能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内皮功能障碍,使患者的动脉管壁僵硬度不断增加。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大动脉弹性明显减退的现象,患者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缩压、C反应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对患者的治疗预后。
[参考文献]
[1] 商广芸, 王宏宇, 范东伟,等.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因素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 2015,16(39):160-161.
[2] 王君玓,商广芸,何为,等.2型糖尿病病人大动脉僵硬度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38(15):740-743.
[3] Gismondi RA, Oigman W, Bedirian R, et al. Comparison of benazepril and losartan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vascular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hyperten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 2015, 16(24):248-249.
[4] 赵家仙.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8(7):181-182.
[5] 刘晖, 李志芳, 陈朔华, et al.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1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