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萍
[摘要] 目的 该文对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治疗,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共7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法,观察组行甘精胰岛素治疗法,将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值、大便潜血转阴时间、胰岛素的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均优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使用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好,能有效控制血糖,缩短患者病程,应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关键词] 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2(b)-0020-0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1]。临床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疲乏无力,肥胖,对患者生活带来长期不利影响[2]。患者血糖高易引发其他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急症,给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此病,给治疗带来难度,该文特对该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共7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患18例,女患17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0.25±5.37)岁,糖尿病病程1~10年,平均糖尿病病程(5.35±1.56)年;观察组患者男患19例,女患16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48.36±4.85)岁,糖尿病病程1~9年,平均糖尿病病程(5.43±1.42)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1)选取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患者有糖尿病;②患者均经检查被医师诊断为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③患者均经该院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有精神或神经疾病患者;②老年痴呆或言语功能障碍者;③肝、心、肾功能严重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止血治疗法:①检查患者入院血糖,观察患者身体情况并记录;②禁食、禁饮3 d,患者留置胃管,以2 000 U凝血酶进行静脉滴注,4次/d,6 h/次,并加入40 mg潘妥洛克质子泵抑制剂;③为患者滴注5%葡萄糖和0.9%生理盐水各1 000 mL进行补液治疗;④为患者滴注复方氨基酸,静脉滴注500 mL氨基酸+15%的氯化钾4 g/d+维C3 g/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行甘精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40052)治疗法,每天清晨七点半于患者腹部皮下注射,对于腹部皮下注射不适应的患者采用三角肌或大腿皮下注射,初次注射量为10 U,日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用剂量,使患者空腹血糖在10 mmol/L为宜。每天密切观察每组患者身体体征及治疗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给予50%葡萄糖40~60 mL静脉注射,继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并减少胰岛素使用量。
1.4 观察指标
对每组患者进行空腹血糖的测量(对末梢指尖采血,采用罗氏活力型血糖仪),观察低血糖的发生,记录大便潜血转阴的时间,统计治疗有效人數,记录患者胰岛素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计算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率。
1.5 疗效判定指标
①治愈: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无出血症状,无黑便;②有效:患者出血症状改善,高血糖改善,黑便症状减轻;③无效:患者病情无任何好转迹象。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该组总例数×100.00%。
1.6 对治疗满意度的评判
采用打分制进行治疗满意度的评判,满分为100分,≥90分为十分满意,80~89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不满意,治疗满意率=(十分满意+基本满意)/该组例数×100.00%。
1.7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
通过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观察记录,发现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及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胰岛素使用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对治疗满意度的比较
经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率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