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生命的某段时光,总有留影,就像一只鸟,低低地掠过,水面倒映其飞翔的姿态。
那时,英俊、稚嫩的脸,嬉笑、快乐的表情,定格在爬满鲜花的岁月深处。
我的手上有一张照片,是在香港海洋公园拍摄的。照片的一角,有一个肤色白皙的女子,兀自微笑。她不是受邀与我一同合影的,而是闯进了别人镜头留白处的人。只要我一直将那张照片长期保存,她就将陪着我,定格在风景里。
谁和谁相遇,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这样的插曲,忠实记录了生命中的某一天,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缘于同一审美,追捧同一背景,选择相似的角度、光影记录下某一个瞬间。
一些人拍照时有着特定的场景,在前一秒还舒展自如,一旦进入角色,就立马变得扭捏、拘谨。
读图时代,很多人喜欢看老照片。一些人在拍照时,喜欢选择以大海为背景,敞开大衣,能听见海风吹过发梢的声音。这时,昂起头,收腹挺胸,双手放在背后,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一副专注的神情,面向沧海一声笑,笑看潮起潮落。
有时,拿大山做衬托,换一种姿势。彼时,双臂抱胸,呼吸均匀,凝神谛听,身后有潺潺流泉傾泻而下。俯仰之间,指点江山,周遭的景物暗喻了当时的心境:或书生意气,或大浪淘沙,或胸有丘壑。
一路观察风景,捣鼓出一沓相片,流露出对别处生活的向往。如果不为这些图片配上回忆说明,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就记不清当时的情形了。简装版的照片,如果身后是一座大厦、一条商业街,不可否认,说明你爱恋都市的繁华和艳丽;古典版的照片,如果是一尊雕塑、一座庙宇或古塔,估计你性格中有安静的怀旧情结。
有时候,照片上的那个你,并不如生活中的你那么耐看。光影合成的瞬间,又怎么能够展现一个人的全部?
大多数人喜欢在人多、热闹的地点,或被多数人认为是风景的地点留影,很少有人会在旅途上,于乡村的油烟升腾的小吃摊前、旅店的孤寂门窗下,定格过表情。
一些人总喜欢逮着一个机会,和名人、明星合影。其实,跟父母、老师、同学等人合影,意义可能更大一些。
有一次,我去武汉参加一个会议。会场有几十个人,密密麻麻地排成了几排,一大群人和一个名人合影。那个站第三排、左起第八个位置上,只露出一个脑袋小黑点的,是我。我认识那个名人,照片上那个被众星拱月的名人却不认识我。
有些照片,我记不清是谁拍的了。当时,欣赏后,照片就被我锁进抽屉里。年轻时,我与长辈在一起合影的次数少,和朋友开心合影的次数多。平常,在外游山玩水时,我会拍几张照片,带回家。我突然想起,除了儿时的全家福外,我很久没有和父母合过影了。这实在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
人到中年,我暗自神伤:不再对窗外饱和的绚丽色彩敏感,不再热衷于拍照片——不是没有兴致,只是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
在岁月里温习存照,过去无意中闯进我的镜头,和我合过影的人,我始终将他们保留在记忆深处。
光影重叠,谁和谁定格在风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