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静
摘要:图书出版对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现阶段,图书出版已由供方市场转为需方市场,图书出版面临着供给过量、质量平平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图书出版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出版单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主题出版、按需出版、数字出版,组织主题活动,引导全民阅读等建议。
关键词:图书出版;供给侧;主题出版;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071-03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没有这些大师用思想的灯火,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许直到今天,人类还在黑暗中摸索”,“思想的灯火就是靠图书保存下来的,没有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努力,再深刻的思想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图书出版对于思想的延续、知识的传承和文化的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严格意义的出版,需要三个条件:成熟的符号系统,适合传播的载体材料,可以大量复制产品的印刷技术。这三条在唐代已经齐备,19世纪末,出版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新闻出版业在我国兴起。[1]
而现阶段我国图书出版正在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转变,图书出版已经过了那种只要印出来就不愁卖的阶段。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老出版人印象深刻的严重的“书荒”,是读者彻夜排队购买新书的场面,是任何一本书可以印几万册、几十万册的情景,1978年全国出版图书14987种,全国图书总印数37.3亿册,单品种平均印数约为25万册,而2017年单品种平均印数仅为1.8万册左右。经过40年的发展,传统出版物已经变得十分充裕,甚至过剩,几乎看不到彻夜排队购书的场面了。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已经从“饥不择食”到“挑三拣四”。[2]
一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
1、国家对图书出版的相关政策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明确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5年,《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印发,强调了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2016 年6 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城乡实体书店网点建设,创新实体书店经营发展模式等6项主要任务,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实体书店由传统模式向新兴业态的转变等,更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求,拉动文化消费。2016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数字出版”首次被列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 2016 年12 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制定的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3]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鼓励数字出版,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倡导全民阅读。
2、图书出版的整体状况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5家,其中,包括副牌社33家。中央级出版社219家,其中,包括副牌社13家,地方出版社366家(包括副牌社20家)。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55106种,其中书籍新版231173种,课本新版23776种,图片新版157种。重印图书257381种, 其中书籍重印194443种,课本重印62815种,图片重印123种。
从2007年到2017年,全国出版的图书从24.83万种62.93亿册(张),增至51.25万种92.44亿册(张),品种数增幅超过100%,印数增幅为46.89%;单品种平均印数由2.5万册下降到1.8万册,下降幅度达28%;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纯销售从63.13亿册(张份盒)(注:销售和库存数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增长到72.80亿册(张份盒),增长的幅度只有15.32%;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从44.78亿册(张份盒)增长到62.59亿册(张份盒),增幅高达39.77%,库存增幅是销售增幅的两倍还多。从以上数据可知,图书销售的增速远远低于图书出版的增速,平均印数降低,库存不断增加。
3.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图书供给过量,销售下降。自全国出版单位(除公益性质的出版社外)逐步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后,出版单位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保证图书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出版单位同时需要考虑图书的经济效益,需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而在图书销售不乐观无法实现预期经济效益时,出版单位为了生存只有选择追求图书出版的品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供给过量的状况。同时,专业图书的出版越来越多,专业图书的受众面比较窄,市场需求少所以专业图书的印数相对较低,销量不高。
二是图书质量平平,有高原没高峰。专业图书多,不适应大众阅读;精品图书少,同质化图书多。就同质化图书出版来说,我国出版业的两大板块当属少儿读物和教辅类教材,这也是出版社的两大收益战场。除了专门的少儿出版社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和专门的教育出版社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很多出版社,如大学出版社、综合类出版社等也纷纷在这两大市场布局,这也就造成了市面上的同质化图书的版本多。知名出版人、童书作家谭旭东提到,“以前做童书的只有30几家出版社,现在高达530余家,很容易导致重复出版和版权纠纷。”[4]现在除了专门的儿少儿出版社外,全国大部分出版社都已涉足童书出版市场,童书的版本不断增加,可以满足儿童及家长更多元化的选择,但是同时也产生了重复出版,甚至低质出版等问题。
三是全民读书习惯有待继续培养。在电子产品不断普及的今天,同时网络无处不在,纸质书籍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如电子图书、视频等,一方面,人们阅读可选择的形式越来越多,可以选择电子图书、网络小说等,另一方面,短视频和电视节目等的即时可播放也对纸质图书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图书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5]
图书出版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定的需求,每一代出版人,都必须立足于为当代人服务,为此,图书必须具有市场的号召力和文化的渗透力。图书出版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任务。本文从出版单位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1.主题出版
主题出版具体来说是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6]它有力地配合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在不同时期,围绕不同主题,出版精品力作,满足读者需求。
党的十八以来,图书出版开展的主题出版活动,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等都取得了喜人成绩。2018年恰逢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而2019年我们又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些都为主题出版提供了机遇和素材,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遇,调动各种资源出版相关的图书。例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18年实现了主题出版的历史性跨越,出版了改革开放研究丛书的18种,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2.按需出版
按需出版最早起源于美国,1997年,美国图书批发商英格拉姆公司创立的电印刷公司利用IBM技术为一所学校印制了50本在市场上已经脱销的教材,这一事件被视为按需出版的开端。相较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按需出版起步较晚,最早试行按需出版的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其在2001年引进数码印刷技术,在2004年试行。[7]之后又有几家出版社试行按需出版,在我国图书库存严重、数字化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按需出版将会成为出版单位一种选择。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就表示,按需出版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出版社的库存问题,更是为出版业改造升级带来数字化变革,还可以有效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图书生产过程中伴生的环境污染。在出版社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按需出版或许不太遥远了。
3.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它利用数字技术对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进行数字产品传播,它融合了传统出版并且超越传统出版。现在主要的数字出版产品有电子图书、数字期刊等。从1998年中国知网提供数字化服务以来,专业出版和学术出版的数字化检索方式逐渐普及,专业出版单位整合自身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数字出版技术提供数据化服务可以说完全符合市场预期和需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率为73%,而2008年,数字化阅读率为24.5%,不到十年时间,增长了接近两倍。
出版单位也成为数字出版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也有部分出版社,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设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是海量的,但是优质的原创内容变得尤为珍贵,数字出版回归到了内容为王的时代,出版单位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转型过程中明确思路,做好优质内容出版,积极选择数字出版。
4.多做主题活动,引导全民阅读
我国全民阅读经过十多年的成长,现在已经被列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国民阅读习惯培养已经初见成效,出版单位也积极推出国民阅读系列图书,以适应市场需求。[8]出版社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推介图书、或者邀请作者参加读者见面会等主题活动,宣传图书,引导全民阅读。阅读不止于阅读,对书的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讨论是阅读的延伸。
参考文献:
[1] 郝铭鉴.出版人的文化追求[J].编辑学刊,2013(6).
[2] 魏玉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参考,2018(8).
[3] http://zhengce.chinabaogao.com/chuanmei/2017/06142U4M2017.html。
[4]童书出版“三重罪”:定价高、版本多、内容杂[N].北京商报,2013-11-08.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3.
[6] 赖义羡.以战略思维推动主题出版与主题阅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0-16.
[7] 马荻文.按需出版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J].今传媒,2015(4).
[8] 王關义,谢巍.我国出版业供给侧改革思路[J].中国出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