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
我是听着刘连长的故事长大的,这是我们家族的共同回忆,刘连长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我要一辈子做他的守墓人。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尽管盛夏清晨的阳光不十分灼热,清风过处也会让人感到阵阵凉爽,但冯炼依然汗流浃背,洁白的衬衫贴紧了周身,本应飘飘的长发,湿漉漉得能拧出水,因为她一脚踏进烈士陵园就没闲着,刚刚扫完葬着800多名英烈的墓地台阶,又马不停蹄拿起抹布,自下而上认真地擦拭起一块块墓碑来。冯炼一边擦一边念念有词,还不时地用衣袖拭去脸颊的汗水,间或仰头看看上面整齐划一的墓碑,眼眸中流露出敬畏和安然……
打扫陵园擦拭墓碑是25岁的冯炼每个清晨必做的事,可就在一年半前,她差点因此跟男朋友分道扬镳。
冯炼出生在四川长坪山的漏米岩村,也就是陵园所在地,家里条件非常艰苦,即使在2015年的精准扶贫识别中,她家仍然被认定为贫困户。因此,这个从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听从父母的建议远离家乡,和男朋友一起到了广州去闯荡。
外面的世界的确精彩: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各种新潮的诱惑让冯炼应接不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冯炼心中的纠结却越来越重,有时会折磨得她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这纠结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80多年前,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主动请缨,留守在川东重要关隘南部县长坪山。驻守在长坪山的日子里,刘连长常去山脚下陈修坤夫妻家里背水背柴。没儿没女的陈韩氏把他视作了亲生儿子。红军大部队转移后,军阀部队围攻了长坪山,25岁的刘连长被敌人杀害。刘连长死后,陈韩氏和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把他的遗体偷偷背回了家,并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装殓,连夜埋在老屋后用杂草掩盖。之后,军阀部队把陈韩氏抓去吊打了三天也没问出刘连长遗体的下落。不幸的是陈韩氏没过多久就与世长辞,临终前,她嘱咐丈夫一定要领养一个男孩,要把刘连长的墓世世代代守下去。陈修坤遵照遗嘱抱养了一名男婴,男婴长大后继承养父遗志接过守墓重任。数十年后这位养子去世,他的女儿女婿不远千里赶回家乡再也没有离开,做了第三代守墓人。这对女儿女婿,就是冯炼的父母。
如今,刘连长墓背后的山坡上已经竖起了800多座墓碑,他们都是在南部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冯炼父亲也成了这些英魂的守护者。令冯炼担心的是,父亲年岁越来越大,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只是把整个墓地清扫一遍就得花4天时间,而妹妹尚小帮不上忙。作为长女的冯炼该何去何从?是继续留在广州打拼还是回家乡做父亲的左膀右臂?
冯炼自幼听得最多的就是刘连长和红军的故事,太奶奶的遗志早已在她的心中烙上印记。思虑再三,她最终下定决心跟男友摊牌:“我有一个梦,一定要回村去圆。”
男友认为冯炼疯了,坚决不同意,甚至以分手迫使她妥协。他告诉冯炼,广州的机会远比穷山沟大得多,退一步讲,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弥补,何必作茧自缚。然而,冯炼去意已决。她含着泪说:“我是听着刘连长的故事长大的,这是我们家族的共同回忆,刘连长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我要一辈子做他的守墓人。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回到漏米岩,冯炼就一头扎到陵园,除了每天清扫墓地,也为到长坪山祭奠红军烈士的人们担任起义务讲解员。她查阅了很多资料,把南部县的红色历史背得滚瓜烂熟。渐渐地,尽管那些墓碑上记载的内容少得可怜,有的只留下一个名字,但前来祭奠烈士的人日益增多。人们无不为这个青春靓丽又讲得绘声绘色的女孩儿动容,更有烈士家属专程前来,感谢冯炼一家对已故亲人墓地的守护。
冯炼和她的事迹在十里八村迅速传播开来,村干部来了,乡领导来了,投资商也来了。刘连长墓前的平坝,成为了干部和群众讨论脱贫攻坚的“坝壩会场”。短短两年中,漏米岩村大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过去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进村路,已经变成水泥路。离墓地不远的地方,一座生态实验园已初具规模。冯炼家承包的地里,种上了桃、李、果桑等经济作物,家里也通上了天然气,也接入了互联网……不仅如此,冯炼还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做了一名小学老师。带领孩子们扫墓、把红军和刘连长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是她最为开心的事。
冯炼周围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和父亲每天对墓园的坚守。面对记者的镜头,她落落大方中又有一丝腼腆:“还是每天跟爸爸去墓园里转转觉得最踏实。其实,路才刚刚开始……”
一个靓丽的妙龄女子,义无反顾地谢绝了花花世界的纷扰,立志一辈子做守墓人,不仅仅是为了一份遗愿,更大的原因在于心中的那份淳朴。她在用青春延续先烈的信仰,用淳朴感染人们的良知。
马明摘自《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