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梅 白尚旺 武 妍 甘 婕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这一政策环境下,各行各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领域背景,但由于各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同,各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满足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目前各高校专业建设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因此调整和修订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质量管理实践中,PDCA循环常被用来促进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对于高校的管理者而言,教学质量往往是衡量高校优劣的关键指标。为了提升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学者将PDCA循环引入到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中。如柳巧玲等设计了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1,2]。杨艳敏等将PDCA循环应用于实验教学质量控制的过程[3]。王芳等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于开放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过程[4]。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能够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据此,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结合PDCA循环理论进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模型。通过这一研究既能够指导建立并实施合理的课程体系,又有助于推进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涉及计算机、管理学等门类的课程。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虽然为信管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契机,但不同的时代特色也给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挑战。为适应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等变化特点,就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修订原有的课程体系。
通常,在开设信管专业的高校中,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个依据是《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CISC2011》一书,该书结合我国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特点设计了核心课程和推荐课程[5]。第二个依据是2012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上述依据为各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探索和改革提供了借鉴。
PDCA循环是由休哈特(Walter Shewhart)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在质量管理领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6]。根据PDCA循环理论,一个PDCA循环由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4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和目标,4个阶段为一个循环,通过这样一个持续的循环,使过程的目标业绩持续改进。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每个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但是课程体系必然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通常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步骤是:根据所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分析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知识,据此对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描述,以期使得学生能在大学就读期间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PDCA循环理论,将PDCA模型应用于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即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模型。
图1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模型
图1所示的持续改进模型中,P,D,C,A分别代表不同的阶段,对应的各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规划(Plan)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主要包括围绕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制订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的内容涉及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的课程比重、不同课程(如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等)间的相关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相符度等。规划阶段是整个课程管理周期的起点,为后续活动提供依据和基础。
(2)实施(Do)
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和运行所制订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在这个阶段,为了保障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各类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课程群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等。
(3)检查(Check)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复查、评估、调研等手段对所制订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实际教学管理中通常采用调查问卷、学生反馈、上级教学评估等形式获得对所实施的课程体系的检查结果。检查的结果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处置)的依据。
(4)处置(Act)
根据检查结果的分析,如果发现实施效果未达到预期或有新信息技术出现,则对该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或重新修订。
上述4个阶段形成一个闭环,通过不断运转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周期。
太原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于2001年,该专业具有“技术与管理并重、文理并重、科学与艺术并重”的特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型复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集成与配置、管理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该专业已经引入PDCA循环理论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首先,在规划(P)阶段,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将人才培养的要求划分为3个模块:道德与社会知识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3个模块进行细化后,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实践环节、素质拓展五类。
其次,在课程体系的实施(D)阶段,针对每门课程撰写教学大纲,并制订有关师资培训、教材选用等管理制度。根据信管专业特色进行实验室建设,与20多家企业联合建立“校企研”创新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将该课程体系付诸教学实践。
再次,在课程体系的检查(C)阶段,建立日常教学监督系统,通过学校督导检查、专项教学检查等方式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通过生评教、调查问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研讨、实地调研了解当前社会需求,获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前沿动态。
最后,课程体系的处置(A)阶段。根据检查阶段的生评教结果、调查问卷报告等制订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问题进行纠正的措施,而且结合对信管专业相关前沿动态的分析,提出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改进意见并予以落实。
根据该持续改进模型,太原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2013年以来,每隔两年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正,到目前为止经过了2次PDCA循环,这2次PDCA循环的任务如下。
(1)第一次PDCA循环
一是规划(P)。2013年初,信管专业依托所在学校的行业优势,确定了两个专业特色,制订出人才培养方案。按照CISC2011核心课程和推荐课程的要求,设置4类11门课程,包含了管理类、计算机类和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相关课程。
二是实施(D)。在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组织教师修订相关教学资料,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组建了特色专业课程群,教材选用时优先选用规划教材,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参与教研课题的研究等。并结合每位教师的学术特点,为每一位年轻教师安排导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率先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聘任国内知名培训机构的教师、软件有限公司的开发人员作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
三是检查(C)。在实施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先对教学质量保障制度进行完善,采用定期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手段。再实行专家治教,落实领导干部、教学团队负责人听课制度,定期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此外,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评议。同时,通过对兄弟院校的调研及参加高校信管人才高峰论坛会议,了解在智能互联时代社会更加需要集业务知识、信息技术和营销管理为一体的互联网复合人才。
四是处置(A)。根据学生评教结果,特色课程软件分析与建模技术连年获得学生好评,并于2014年被列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可进一步将该课程的授课经验总结,结合先进技术修订自编教材《软件分析建模与PowerDesigner实现》,扩大该课程的影响度。同时,检查结果也显示,课程中涉及的多门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关联性极强,但在日常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2)第二次PDCA循环
一是规划(P)。根据处置措施,2015年,对2013级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不仅增设了物联网、供应链、商务智能的课程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体现基于课堂学习与基于项目学习的结合。
二是实施(D)。根据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分析、设计及开发过程,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的精髓。利用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平台和兴趣组,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或软件项目的开发,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系统开发的实践能力。
三是检查(C)。日常检查和学生评教结果表明,该专业的教师授课资料齐全,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教师反馈,学生往往对各类竞赛的参与度较低,通过向学生问询获知,这些活动的通知往往延后,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四是处置(A)。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中应增加研究方法、创业管理等课程的授课内容,并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尽早了解前沿知识和技术,为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及参与科研课题提前做好准备。
据此,该专业于2017年初,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从而通过上述2次PDCA循环的持续改进模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实践获得了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社会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本文将PDCA循环理论与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模型。并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对该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验证。该研究不仅可推动信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为兄弟院校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